一边称75%小区垃圾分类合格,一边称全市分类垃圾不到25%
市民纷纷建言,除了观念普及,杭州还需深思,如何调整处理机制、建立高效体系
接下来或会参考上海试点“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垃圾不落地”也将推广
关于垃圾分类的话题,正在发酵。
早在2000年6月,杭州就被建设部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14年后的今天,试点还在“试点”,垃圾依然“分不清”,杭州的垃圾分类距离一个现代高效的分类回收体系依然遥远。
昨天本报三个版的独立调查,引发了杭州市民对垃圾分类话题的热议,很多杭州市民通过96068热线来电,送来不少疑问和建议——
垃圾分类为何总“卡壳”?作为第一道关卡,观念普及固然重要,但垃圾分类,不能光拿百姓说事儿,整个垃圾分类处理链条中的机制问题也值得深思……
记者昨日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将这些纠结一一理清。
垃圾分类的数据
两个单位为啥相差那么大
看完前天的报道后,很多读者通过96068热线,向记者提出了一个疑问,报道里面的两组数据相差太大,这些数据都是怎样统计出来的,我究竟该相信哪一个呢?
调查直击:都是关于杭州垃圾分类现状的,负责垃圾分类监管的杭州市城管委给出的数据是:主城区1381个生活小区,75%小区的垃圾分类已经合格,这些小区70%居民做到了正确分类垃圾、正确投放。但负责直接处理分类垃圾的杭州环境集团给出的数据是:全市每天3500多吨垃圾,其中分类垃圾只有800多吨,不到25%。
相关回应:对于这两组数据,两个单位都强调有理有据。
杭州城管委称,数据的来源是通过抽查得来,具体是市级监管部门每周随机选择24个小区进行调查,各城区每月选择30%小区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就是针对两率,即正确分类率、正确投放率。
对于市民对数据的怀疑,城管委固废中心相关负责人强调这是“抽查”,而且分类垃圾主要在居民小区,这相比全市的垃圾量很小,对小区分类的数据也是抽查的,不能代表所有。
杭州环境集团告诉记者:“我们的数据是实打实称出来的,每辆车把垃圾运到处理场,都会先过一下地磅,数据都是这样累积出来的。”
能否像治水治堵一样
联合治垃圾
老郑是一名垃圾直运的工作人员,因为天天接触垃圾分类,他认为垃圾分类的管理太过于死板,各顾各的,没有形成合力。“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同样一条街,一辆直运车只管路一边的垃圾,另一边垃圾堆成了山都不会顾及,造成了人力和车辆的巨大浪费。”
老郑建议,能不能像治水治堵一样,成立一个联合指挥部,提高管理效率。
调查直击:记者调查,确认了老郑的说法基本属实。
杭州主城区的垃圾直运都是由杭州环境集团负责,管理上每个城区有一个独立的负责人,指挥着几辆直运车,只管自己城区的分类垃圾,不可越城区作业,哪怕就是一条街的距离。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分区管理的需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垃圾分类专项经费除了市本级,还有区级财政,而垃圾直运的费用就是根据垃圾的量来计算,各城区是独立核算的。
相关回应:杭州市城管委固废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杭州成立了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而成员单位包括了40多个部门。
这么多部门,每月召开一次垃圾分类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垃圾分类推进工作中问题。在垃圾分类一线的就是城管委和杭州环境集团,前者是监管部门,后者是处理实施单位。但是其它部门也在尝试各自管理区域的垃圾分类,比如市环保局建立有害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市贸易局落实废品回收企业实施了分类小区定点收运试点工作;市房管局落实了物业公司参与垃圾分类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
政府每年的财政投入
用在了哪里
另一位金先生,在电话中特别强调,身边很多人都和他一样,有同样的疑问。“听说政府每年投在垃圾分类上的资金有数千万,这些钱都花在哪里了?我觉得应该多用在志愿者身上,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来主动参与。”
调查直击:在金先生生活的小区,垃圾分类并不是很好,但是分类垃圾袋每月可以免费领取。“家里面基本上不用买垃圾袋了,但仅仅提供垃圾袋还远远不够。很多居民一直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政府部门应该花大力进行科学引导和推广,钱应该用在刀刃上。”
记者走访的三个垃圾分类有成果的小区,说到底都是因为有热心的居民现场劝导、督促,很多居民渐渐“被逼”形成了一种分类的习惯。
相关回应:据杭州市城管委固废中心介绍,每年财政对垃圾分类投入有几千万,其中80%是用来设施保障经费和社区工作经费,各占40%。
设施保障经费就是垃圾桶更新、垃圾袋购买。“按照规定,一户人家一天可以领取一个垃圾袋,初衷是为了方便居民的厨房垃圾分类,但现实中很多社区物业在管理上还很不到位。”
社区工作经费,按照每户30元分配给社区,但固废中心相关负责人也认为这个太少了。“一个小区只有几万块钱,有的小区配了垃圾分类监督员,一个月也就1000多块。”
杭州城管委固废中心表示,目前全市已经有5000多名垃圾分类志愿者,接下来他们也会考虑如何制定一个机制,真正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垃圾分类
能否采取奖罚措施
田先生住在杭州小营巷,他呼吁对垃圾分类采取奖罚措施。“我们小区绿色垃圾桶平时都是盖着的,环卫工说反正要再整理过的,所以我建议垃圾袋按单元楼层门牌编号,责任到户,做的好就奖励,不好就处罚,提高责任意识。”
调查直击:记者了解到,国际上如英国、法国、荷兰等解决垃圾分类问题,都采取了奖惩的措施。具体的做法主要是,“谁排放、谁付费,多排放、多付费,混合排放多付费、分类排放少付费”的原则,进行“量化”收取垃圾费用,改变过去“死板的”即按户收费方式。
北京也曾制订了收费标准,每户每月分别为3元或2元,旨在依靠完善的收费体系,从费用上促进垃圾分类。居民分类工作做得好,可以少花钱,不仅减少了垃圾分类后续工作,而且还会促进真正意义上的前端分类。可直到目前,北京都没有正式实施。
相关回应:对此,杭州城管委固废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也曾想过,但短时间内不会真正执行。“现在说处罚肯定不现实的,但是我们正在研究激励办法。”
具体的办法包括,杭州可能会参考上海在部分社区试点“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和市民卡公司合作,也推出一些市民奖励举措。“下城区在朝晖街道稻香园、华联、应家桥等3个社区推出垃圾分类智能回收平台,把可回收和有毒有害垃圾投放至分类智慧回收终端机,各种废旧物资就能转换成积分。我们考虑,能不能把这个智能平台改装一下,换成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鼓励大家垃圾分类,赢奖励。”
另外,目前杭州实施“定时定点垃圾不落地投放”试点小区26个。什么是“垃圾不落地”?就是在有条件的小区,取消垃圾桶,居民在早晚规定时段内直接将垃圾投入分类收集车。今年,杭州还将在一些条件具备的小区继续推广“垃圾不落地”。
分类都做好了
垃圾场能“吃”完厨房垃圾吗
市民朱先生则考虑得比较长远。他强调自己在家一直坚持垃圾分类,但身边很多人,都还没有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这肯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就像过去垃圾分类这个概念都很少有人意识到,现在至少大家都认同,只是具体到生活中没有这么重视。”
朱先生提出的问题是,如果全市的垃圾分类都做得很好,垃圾场对这么多的分类垃圾有没有这个处理能力?
调查直击:记者就此的调查结论是:没有!
即使从2010年,杭州市正式启动垃圾分类重启试点算起,4年过去了,直到前天(2014年6月25日),杭州市第一个厨房垃圾处理项目才刚刚落成。
而新上线的200吨厨房垃圾处理项目,是否就能保证吃完杭州的厨房垃圾呢?
单就数字来说,依旧是否定的。因为根据杭州环境集团提供的数据,杭州主城区每天产生的分类垃圾为800多吨,而其中厨房垃圾有350—400吨。200吨的处理设备还是完不成。
相关回应:对此,杭州环境集团也有自己的“委屈”,建设一个项目并非他们一家说了算,而且处理项目建设需要一个周期,刚刚建成的200吨处理设施的建设周期就有2年。
垃圾处理专家还有另一种说法,理论上的垃圾分类,厨房垃圾(菜头菜尾、剩菜剩饭等)如果能够真正细分,量并不会太大。换句话说,如果分类到位,杭州主城区日产的厨房垃圾可能会低于350吨,这样来说,200吨的处理设备基本能够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