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说 够文艺够实用的手艺 才会花时间去学
昨天上午,在三墩虾龙圩社区内小河边的空地上,20多位阿姨拿着细细的竹篾飞快地编织着,每条竹篾似乎与她们都达成了默契,从手指缝中不停地穿进穿出,半个小时,几十条竹篾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竹篮。
阿姨们如此用心地编织着竹篮为的是一个比赛,一个等待了十二年的比赛,第二届虾龙圩竹编比赛。
不过阿姨们也有隐忧,在村子里传了三四十代的手艺,几乎没有年轻人来接手了。
虾龙圩竹编技艺已存在800多年
虾龙圩在早几年是三墩的一个村,这几年随着城镇改造步伐的加快变成了社区。社区工作人员说,虾龙圩的竹编技艺从明清时代就已经开始,算算到现在差不多有800多年历史了,在当地居民手里传承起码有三四十代。
为什么大家要学习竹编这门手艺呢?社区里老人家说,或许与一个传说有关吧。
当年朱元璋、刘伯温下江南,行至三墩虾龙圩村时,刘伯温看风水,说这里要出皇帝与大官。于是朱元璋下令在村边开凿河道,意是砍断“王龙”背脊。同时,又下令建造两座桥,一座叫文星桥(目前三墩还有此地名),一座叫武星桥,给千人踏万人跨,破掉风水。桥造好了,刘伯温一看又不好,虾龙圩的“虾龙”也就是“龙虾”,“龙虾”要顺河水游掉,那就是说这村庄保不住,村民要遭灭顶之灾。于是,他下令村民们用捉鱼虾的工具——竹编鱼笼,罩在河水通道口收住,意思是不让龙虾流走。
这个传说使得虾龙圩的竹编鱼笼出了名。所以虾龙圩这个名字里,“龙”其实就是“笼”的意思。
当年,虾龙圩村出名的还不止捉鱼虾的竹笼。村里的每个组都有各自特色,有的组擅长做圆顶笠帽,有的组擅长做竹篮。竹编技艺到后来已经扩大到了编织茧篮、笋篮、菜篮、茶篓、鱼篰、叶篰、诱虾笼等多种竹制品。
八十年代初,虾龙圩的竹编技术应该说到了鼎盛时期,家家户户从事竹编业,成为一项主要的副业收入。杭州市面上销售的编织毛篮和馒笪等产品基本上都是虾龙圩产的。
一场等了十二年的比赛 以后不知何时才能再看到
竹编的技艺虽然一度辉煌,但目前却面临着消失。
昨天参加比赛的基本上都是50岁到70岁的中老年人,大家都在说,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愿意学这些了。而三墩文化站站长朱嫣红的话似乎也印证了这点。
“等到这一拨人再不做竹编了,估计之后的年轻人就看不到竹编技术了。当年为了推广这一竹编技术,我们在2002年曾经也办过竹编比赛。可是之后的第二届比赛,迟迟办不起来,因为年轻人对这些不感兴趣,而老年人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做这些了。今年办这个比赛,也是因为抓住了竹编成为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同时在文化站的全力支持下才办起来的,但时隔上一期已经过了十二年。而下一期还能不能有,现在谁也不知道。”
“年轻人为何不愿意学这门手艺?”问到这一问题时,朱站长很无奈,“现在谁还愿意学这些又苦又累又没钱赚的技术啊。”
陈阿姨今年快70岁了,她说,竹编里最有技术含量的就是劈蔑,要把竹条劈成细细的蔑,每一条的粗细还要均匀。学这项技术很苦,因为竹条都带有毛刺,拿在手里摸两下就会被刺到,很容易弄伤手,但又不能带着手套去做,因为那样会影响手感。
“刚开始做的时候只能忍着,但时间长了以后,手上长满了茧,就像形成了保护膜,一点都不疼了。”陈阿姨边说边摊开了手掌,上面厚厚的一层老茧,微微有点发黄。
朱站长说,那时候村民为了多赚点钱,这点苦都是可以忍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虾龙圩社区的经济状况又很好,谁还愿意去学呢。即使自己有这个爱好,家里人也不愿意他们为了学门手艺去受这个苦。
朱站长说,他们现在正在给虾龙圩的竹编技术拍各种片子,今后会在社区的放映室等公共场所播放。让年轻一代知道这是村里的传统技艺,如果想学的话,也可以通过资料片进行学习。
刺绣、木匠这些又文艺又实用的技术 年轻人似乎更喜欢
虾龙圩的传统竹编技术面临着失传的苦恼,但是有的传统技术却似乎有越来越火的趋势。
昨天,国家级的手绣大师陈水琴说,现在找她学习刺绣的人非常多,她因为没有太多的精力去教,已经开始拒绝部分学生了。
陈水琴说,学习刺绣的人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是政府扶持的力度比较大,另外一个是感兴趣的人比较多。许多来的学刺绣的人觉得,这门技术很容易让人静下心来,而且在学习刺绣的过程中,人的气质也可以跟着慢慢提升,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方法。
而从经济效益来看,刺绣相比较其他手工艺术来说,也非常有前景,一旦有所成就以后,业务总是会源源不断。同时,刺绣产品因为在市面上价格适中,销路也是非常广。所以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学习这门手艺。
目前陈水琴自己带了十几个徒弟。而她以前的一些徒弟中,目前已经有两位被评上了省级手工艺大师,他们也分别带了十几个学生。同时,还有一个市级手工艺大师,专门在工艺美术博物馆开设相关的培训班,专门进行刺绣的初级教育。培训班每次开班来报名的学生都有十多人。
“就目前来讲,手绣技艺的传承应该是不成问题了。”陈水琴说道。
在传统技艺中,火爆的不仅仅是刺绣,像之前杭州曾举行过木工培训课程,当初主办方因为担心没有人报名预留了一个月的报名时间,可是消息发出仅仅28小时,就有几十位学生报名。当时只设了十个人名额的培训班,最后硬是再塞了3位学员。
问及这些学员为什么会对木工这么感兴趣时,许多人都表示,一是感兴趣,二是用得上,无论是以后家里装修,还是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些技术都可以发挥作用。
关注“人在杭州”二维码,你来说一说,如何让编竹篮,有用又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