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讲述浣纱渠清淤背后的故事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5-07 05:56   

五一假期,志愿者在浣纱渠劳动。丁以婕 摄

    走在车水马龙的浣纱路上,有谁会想到脚底下静静地流淌着一条名叫浣纱渠的暗沟?

    一个月前,上城区打响了暗渠清淤攻坚战,浣纱渠头一回进入人们的视野。

    这是一条有故事的地下河。它的“前生”浣纱河几千年来沟通西湖、运河,曾深刻影响着杭州人的生活,说是杭州的“母亲河”也不为过。

    从浣纱河到浣纱渠,见证的是一座城市的飞速成长,也承载了老杭州人的浓浓回忆。

    我们决定做一组治水报道,深挖浣纱渠背后的故事。不经意间,一个埋藏在人们心中40年前的美好记忆被唤醒。

    治水不做表面文章,赞一个

    五水共治,恐怕是今年以来见报率最高的词了。各地各级政府都铆足了劲,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建树。

    上城也不例外。只是,上城区域内没有黑臭河,积水问题也没城西严重。似乎报道很难让人找到兴奋点。

    上城治水办的工作人员约我们聊聊,希望帮他们出出点子,搞一个有上城特色的活动。

    聊天中,我们得知上城今年会对区域内的“三沟四渠”进行全面清淤。说起来,这些明沟暗渠跟身边纵横交错的城市河道治理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但其实它们水质的提升,对沟通城市的地下水系,疏通城市的“毛细血管”裨益良多。

    特别是当说到浣纱渠时,负责城区报道的同仁陈玮眼前一亮。

    浣纱渠的前世是不是浣纱河?现在还在浣纱路的下面吗?清淤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一串连珠炮似的发问得到答复后,她当即建议:我们的活动就在浣纱渠上做点文章吧。

    我不甚知晓浣纱渠的前世今生,但多年的从业经历告诉我:有故事可以写、有老底子可以挖的活动,应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征集志愿者引发集体回忆

    果不其然。我们的浣纱渠清淤志愿者征集活动见报后,引发了很多老杭州人的集体回忆。

    有人捧着陈年老照片来的,有人在电话那头讲述童年故事的,还有一些热心读者建议把废弃防空洞改造成共同沟,以后铺管道和线路,就直接在共同沟里操作。

    特别感谢两位重量级的专家对我们活动的关注。他们就是研究杭州老房子的历史学者仲向平老师和杭城老一代的市政专家倪立。他们从各自的从业经历和研究领域,全面揭示了浣纱渠的“前世今生”。

    站在淤泥厚度达到60厘米深的浣纱渠里弓背清淤,显然这是一份苦差事。可短短一周时间,有40位杭州市民踊跃报名,要成为我们的志愿者。

    很多报名者的热情让我们感动。73岁高龄的章一志老人,就是其中一位。

    他是所有报名者中年纪最大的。为了能参加我们的活动,他一股脑报出了曾经所有的志愿经历。老人说得很实在:“虽然我年纪大了,还是想到现场亲历一番,哪怕挥一挥铁锹,瞅一瞅浣纱渠也成。”

    老人毕竟年事已高,钻到防空洞里还是有一定的危险,我们最后没有通知老人参加我们的清淤活动。

    但老人热衷公益的那份心,我们领了。

    浣纱渠里劳动“累并快乐着”

    五一国际劳动节,一个适合劳动的日子。

    我们来到清淤现场。戴上安全帽,套上头灯,穿起防水服,踩着厚雨靴。洞外,大家窸窸窣窣忙活了一阵子,让我们的活动有了一种庄重的仪式感。

    低头、俯身、钻洞。当钻进一米见方的洞口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我们城市的下面还有这么大的空间?像极了西方影视剧里的城市地下通道,并排走三四个人不成问题。

    穿行在两公里长的防空洞里,仿佛穿越回了过去,一股怀旧的情绪在洞里弥漫开来。

    “我小时候在浣纱河边洗过衣服”、“我还参与过上世纪70年代浣纱河填平时候的劳动”……同为50后的冯大伯和陆阿姨有了共同语言,尘封的童年回忆一下子被唤醒。

    一番怀旧之后,大家不忘此行的使命。年轻的小伙子自告奋勇跳进了渠里,上了年纪的帮忙打下手,现场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志愿者活动已告一段落,但浣纱渠清淤还在继续。不出意外的话,本月底浣纱渠将“焕新颜”。

    老实说,志愿者一上午的清淤,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要知道浣纱渠整个清淤量有4000多立方米,相当于将一幢二层楼高的别墅小楼填满。

    但通过一次志愿者清淤活动,我们找回了过去水环境的初印象,体验到了治水的不易,同时也以实际行动参与到治水中来。

    这些,应该是“五水共治”题中应有之义吧。

    我们的活动主题叫“问渠哪得清如许”,我想,我们找到了答案。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毛长久  编辑:陈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