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书亭需要再添怎样的亮色,这条杭城文脉如何搏动得更有力
我们请来数位杭城知名作家“头脑风暴”,其中不少点评和建议让人眼前一亮:让书活起来,让生活慢下来
你的案头,现在是否躺着一本“漂”来的图书?你是否也在杭州的角落里,发现了那座静静伫立的绿色书亭?
杭城60座新版漂流书亭自正式开漂以来,好评和漂书的数量已经高飞——这样的成绩,离不开这座城市里所有读者的细心呵护。
这个时候,我们也有理由要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漂流书亭的未来。漂流书亭,为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当下,我们应该怎样读书、读怎样的书?漂流书亭,怎样才能 更完善?
日前,我们采访了杭城的多位知名作家,听听他们眼中漂流书亭的现在和未来。
李杭育:
书到了该去的地方,是件幸事
50后作家李杭育的大名,许多人都知道,他以“葛川江系列”小说闻名文坛,给读者们带来了《流浪的土地》、《最后一个渔佬儿》等大量经典作品。
在谈起漂流书亭的话题前,李杭育说,自己年轻时读书一直是在“饥饿”的状态下——当时上海译文出版的《外国文艺》为内部发行,他每期不落。每个月去买之前,要先到中文系打个证明,证明他是杭大中文系的学生,然后到解放路新华书店二楼出示证明购买。
“其实,很多书看过之后,完全没必要留在自己手里。”前些日子,李杭育就把一大批书都送给朋友了:“我的书太多了,很多书要到它应该去的那个人手上去。”李杭育说,漂流书亭的“拿一本书来,换一本书走”理念很好,在为这座城市带来一片景的同时,也促成了一件很幸福的事:让书到想要这本书的人手里面去。
读了一辈子书的李杭育,花了更长的时间,来跟大家分享阅读经验。在他看来,读书应该分三步:
第一步,孩提时候,总是从读故事开始的,叙事类的、童话类的,一些好的虚构类的故事,可以一直滋养着人的想象力,如果一个人老了,还有想象力,是很可爱的一件事情。
第二步,是读一些科普类的书籍,现在很多问题,都是科学的东西知道得太少了。“我年轻的时候,哲学、历史、社会、心理、人类学,这些书都很喜欢看。”李杭育说,这些书,能够帮助自己建立庞大的知识结构体系,能够触类旁通。
第三步,是读一些艺术类的书籍,甚至看一本画册、临摹字帖,也是一种读书,这些书,能够让大家感受到人类文明的成果。
建言:关于漂流书亭的未来,李杭育说,目前这些亭子分布在杭城不同的地方,有街道、有公园,所辐射的人群也不一样,他建议漂流书亭可以根据不同的群体来放置不同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