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点,雨淅淅沥沥。杭州殡仪馆大厅,100多人来给李君旭送行。
李君旭于2月9日去世,终年61岁。
他38年前制造轰动全国的“总理遗言”,后因此被定性为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现行反革命,判处死刑。
死刑还没来得及执行,“四人帮”被粉碎,“总理遗言”又被看作一篇勇敢表达全国人民心声的反对“四人帮”战斗檄文,让他一时名声大噪(快报2月10日《告别新闻》曾报道)。
昨天上午的告别会现场,来的多是他同学、亲友,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人。当年“狗肉聚会”上的其他几个当事人,晨光、阿斗、大耳朵,也来了。
“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揭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追忆我们的好朋友、好同事……”追悼会司仪用低沉的声音解说着幻灯片上播放的照片。照片上,年轻时的李君旭青涩,有点文艺范。
大家认识李君旭,都是因为那份1034字的“总理遗言”。昨天,关于这份“总理遗言”的始末,他的好友又讲了很多。
李君旭从小就记性很好
杜民明和李君旭同年,小时候是邻居,又是初中同学。杜先生回忆,李君旭小时候很聪明,记性很好,苏联文学中十几个字的人名地名,他基本上过目不忘。1957年至1963年,周恩来五次到杭州梅家坞村调查研究,杜先生记得起码有两次,李君旭被推选出来,到机场向周总理献花。这在当时可是无上光荣的事,小伙伴们都非常羡慕他。
1970年,李君旭的大姐李君励临产,大姐夫李先生回杭陪护,顺便到浙江生产建设兵团看李君旭,晚上两人住在招待所里。姐夫李先生回忆,当时李君旭给他背诵了《胡志明遗嘱》,“一字不差,现在想想后来他弄出‘总理遗言’,会不会跟这个有点关系?”
大哥看到“总理遗言”问:总理不是说不留遗言的吗?
1976年注定是变幻莫测的一年。杭州胜利剧院附近“大耳朵”家里,六七个热血青年聚到了一起。
大耳朵身高1米8,比李君旭大半岁。昨天见到他,两只耳朵看起来确实比常人的大一些。他回忆,那天他从插队的农村回到杭州,天飘着雪花,很冷。他买了一条狗让人杀好带了回来,还有两瓶茱萸酒,总共花了25块,狗肉剁成大块放上盐,下锅大火煮。
大家围着火炉烹狗肉议时政。那天他们聊到很晚,最后聊到周总理逝世前会不会留遗言,又猜测如果有遗言的话,总理会说什么。
春节后不久,大家又聚集到李君旭家。李君旭拿出两张薄纸,上面手写着“总理遗言”四个字,“他跟我们说,这是他从别处抄来的,我们也就埋头抄起来”。
远在陕西的大姐夫和在上海实习的杜民明,都收到李君旭寄来的“总理遗言”。他们都没有怀疑“遗言”的真实性,纷纷传抄。
大哥李君达当时是杭州市第二医院的外科医生,李君旭拿给他看时,他多问了几句。“我问他,总理不是说不留遗言的吗?他说,像他这样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怎么不留遗言,骨灰撒掉不是他自己说的吗?”李君达信了。
1976年5月5日,正在上班的李君旭被警察突然带走,家人全然不知。当晚,还是李君旭在杭汽轮机厂的师傅骑自行车到他家告诉情况的。后来听说被判了死刑,一直到9月份,家人都以为他早就没了。“有一天北京来人了,说要几件他冬天的衣服,我们才知道他还在。”
李君旭回来是1977年底,跟以前像换了个人,一句话也不说。“那时候变幻莫测的,谁知道还会发生什么事。”李君达说。
他不过是那个时代的一朵浪花
2013年12月26日是李君旭生日,他初中班主任带着很多同学来看他。同学蔡亚萍说,小学时两人同桌,中间还经常画一条“三八线”。生日那天同学们考他,“我叫什么名字?”大部分他能叫得出来。
其实在李君旭二十多年前就病了,从此再没站起来过,由于妻子也离开他远赴异国,一直以来是一个苏北的葛师傅照顾他。昨天葛师傅没来,大哥李君达说,葛师傅可能还不知道火化的事。
在李君旭小学同学、著名出版人袁敏的回忆著作中,李君旭炮制“总理遗言”是“想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给J看……”昨天上午,J也来到告别现场,但早早便离开了。当年离李君旭而去远赴美国的妻子没有回来,托同学送来了花圈。
李君旭家姐弟四人,大姐比他大12岁,大哥大他10岁,二哥大他7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不错,家人都很疼他。李君旭很聪明,记忆力惊人,初中就能背诵《红楼梦》《静静的顿河》。
大哥李君达很为这个弟弟惋惜,他说如果没有“总理遗言”事件,他也许会发展得很好,但命运就是这样把他推到了时代的浪尖。“他不是什么英雄,他不过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一朵浪花。如果说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他这朵浪花比别的要更加绚丽。”大哥李君达一字一句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