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出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提出到2015年,建立起具有杭州特色,体现“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争取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城乡社会就业率达到96%;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
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比率达到100%;
完善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
实现新增养老床位数1.8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张;
……
一项与所有杭州人生活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计划,日前正式由市政府印发实施。
这项计划名为《杭州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由市发改委牵头,在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最终形成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基本公共教育、基本老养服务、基本住房保障等十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从2013年到2015年,要在杭州这座美丽城市建立起“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计划》涉及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以往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年度实施计划相比,这个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什么?它的亮点在哪里?又有哪些措施来保障这些基本公共服务的实现?记者采访了杭州市发改委副主任娄仲良。
基础篇
社会发展水平连续10年位列全省第一
为我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着力推进我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2010年开始,杭州市发改委根据省政府文件有关精神,结合杭州实际,连续三年会同市财政局编制我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年度实施计划。
通过这些年度计划的实施,我市在社会保障、公共事业、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安全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处于全省前列,社会发展水平连续2年位列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首位,连续10年位列全省第一,这为我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0年至2012年期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年度实施计划,主要是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而这次的《三年行动计划》,变“项目推进”为“体系建设”加“项目推进”,按照服务对象、保障标准、发展目标、主要任务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每一个项目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标准,形成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亮点篇
十大体系 杭州特色
既涵盖了国家的九大体系和省四大体系,增加了“生活必需品供应”和“养老服务体系”等具有我市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最终呈现的这份计划,明确了“十二五”后期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项目,首次提出建立完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体育、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养老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公共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安全十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比较,《三年行动计划》既符合国家和省规划的要求,又结合了杭州实际,体现了杭州特色。”
《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十大体系,涵盖了国家的九大体系和省四大体系,增加了生活必需品供应和养老服务体系等具有我市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中“生活必需品供给”是我市特有的单列的基本服务体系。
资源配置 更加公平
面向基层、农村、不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进一步提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如何帮助在杭的劳动者实现有质量的就业,进而推动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就业服务的主要对象锁定为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和“零就业”家庭,涵盖了亟需就业帮扶的就业困难人群。
在公共文化体育领域,服务对象则涵盖全市城乡居民,“行政村设置农家书屋,图书不少于1500册,报刊不少于3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这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举措。
毋庸讳言,之所以要强调推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正是因为在以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城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换句话说,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比,我们的农村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短板”。
令人欣喜的是,如果我们仔细研读《三年行动计划》,不难发现其致力于补强城乡之间那块“短板”,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行动方向。
很显然,未来三年,面向基层、农村、不发达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投入力度将持续加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会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紧扣“保基本、强服务、促均等、重基层、提品质、可持续”的原则,未来若干年内,我市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坚持量力而行、保障基本,优先确保平等享有基本生存、发展、安全等公共服务;同时,完善城乡区域一体化格局,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争取基本实现县(市、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县(市、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大幅缩小。
保障篇
四大措施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
将建立政府为主、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有效利用市场机制来增加供给
《计划》提出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4项保障措施。除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督查,加大财力支持和拓展资金来源,加强用地保障和打造专业队伍,“吸引多方参与,创新供给模式”可谓是《计划》保障措施的一大亮点。
所谓“吸引多方参与”,意指“统筹多元化供给主体”,建立政府为主、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实现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合作,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数量,提高供给质量,从而使服务成本个人负担比率合理下降。
不仅如此,未来三年,将加快推行政府利用市场机制供给公共服务的模式,通过特许经营、外包、公私合营等形式,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通过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方式,赋予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 名词解释 |
■基本公共服务
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由政府主导提供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相适应,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
■杭州市十大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包括: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养老服务、基本住房保障服务、基本生活必需品服务、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基本公共安全服务十大体系
| 十大体系全景解读 |
1.劳动就业创业促进工程
我市将通过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创造和谐就业环境、打造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等行动,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就业服务目标人群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城乡社会就业率达到96%左右,全市各区、县(市)劳动关系和谐指数平均达到85分以上,就业创业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2.社会保障网络完善工程
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全面落实优抚政策、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建设等行动,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以上,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9.9%,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90%,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残疾人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流浪未成年人保护、孤儿养育保障、惠民殡葬、优待抚恤、退伍军人等服务的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具有我市特色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位一体的大社保体系建立健全。
3.公共文化体育发展工程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让百姓饱尝文化大餐和享受体育健身带来的欢乐,丰富杭城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和体育活动。
我市将通过加快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广播影视公益服务能力、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大力推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等行动,到“十二五”末,实现全市城乡每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率提高到36%,城乡居民(不包括在校学生)体制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4.基本公共教育提升工程
让所有适龄的孩子获得公平及高质量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大使命。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发展,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是通向实现义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基本公共教育提升工程,将通过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发展、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品质、普及发展特殊教育等行动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等级幼儿园在园人数比例达到95%;高中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优质高中教育覆盖率达到85%以上。
5.基本医疗卫生优化工程
医疗卫生之于老百姓的重要意义已不用赘述。更好的诊疗设施、更好的医生护士、更普及的医疗点,是老百姓最普遍的期盼。
基本医疗卫生优化工程将通过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强化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规范药品供应和保障服务、加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优化计划生育体系等行动,到“十二五”末,实现每万人医院床位数50张,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达到92%以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80%,免费婚前检查率达85%以上,城市15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以及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
6.基本养老服务关爱工程
中国进入老年社会,“如何养老”已是横亘在每个人眼前的重大命题。能否让每个人有尊严地老去,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幸福和谐指数的指标之一。
我市将通过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能力、加强养老服务队伍等行动,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增床位数1.8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张,主城区居家养老15分钟步行圈基本形成,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模式更趋完善,“9064”养老格局基本建立。
7.基本住房保障改善工程
在基本住房保障领域,《计划》实施基本住房保障改善工程,努力打造“住有宜居”的杭州特色住房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廉租住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这三个项目。服务的人群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创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及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家庭。
《计划》提出,到“十二五”末,实现累计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约591万平方米,基本形成应保尽保,租售并举、以租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8.基本生活必需品普惠工程
作为杭州特色的单列体系,该工程以切实保障城乡居民最直接、最现实、最核心的生活需求为根本,加大物价调控和补贴力度,加强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储备、加快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到2015年,在物价调控方面,发放一定物价补贴,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超过CPI涨幅;实现全市城乡日用消费品连锁超市覆盖率达100%,城区日供应粮食1300吨以上;主城区蔬菜自给率达到60%以上,全市主要畜禽产品自给率达到65%,主要水产品自给率达到75%以上,完成市区农贸市场二次改造提升工程,形成基本生活必需品保障体系。
9.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直观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更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
在交通、环境、信息、气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增自行车公共服务点700个,主城区建设25万个停车泊位;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县(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8%,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45%以上,实现需纳污地区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城市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5%;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3%以上;各区县(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等。
10.基本公共安全保障工程
在基本公共安全保障领域,《计划》围绕建设“法治杭州”、“和谐杭州”的目标,提供更优质公共安全服务的能力,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生活得更有安全感。
《计划》提出,到“十二五”末,实现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在97%以上,各类消费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火灾十万人口死亡率控制在0.19以内,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3%,各类事故死亡人数下降3%以上;做好116个住宅小区积水治理及应急处置,完成86个重要道路低洼积水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