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老人王伯敏昨天作别杭州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4-01-04 06:27   

九十老人王伯敏昨天作别杭州

王伯敏工作照素描 绘图 高薇

昨天上午10点,王伯敏追悼会在杭州殡仪馆举行。

这位著名美术史论家、山水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于2013年12月29日离世,享年90岁。

大告别厅前,王伯敏生前好友、同事、学生及慕名而来的300多人为他送行。

“浙美宗师艺坛北斗,西泠巨子画史南山”、“著作等身墨研千载留长史、哀思如海涕泣半唐怀巨人”……告别厅两边,宣纸黑墨,圈内好友送来的八字、十字悼词,共同诉说了对王先生的无限景仰。

从小喜欢画画 常照着《芥子园画谱》临摹

王伯敏本不姓王,姓阮,他的亲生父亲叫阮仙全。

1924年11月王伯敏出生在台州黄岩,因阮家穷,一岁多一点,王伯敏就被卖给温岭城里的王家。6岁开始,他到温岭恒昌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王伯敏”这个名字,就是私塾先生给起的,一直用到今天。

王伯敏从小喜欢画画,读县立小学时就常照着一本《芥子园画谱》临摹,三临五摹,画兴越来越浓,画技也越来越好。据说他曾和同学合作的一幅《石夫人图》,被校长看到,大加赞赏,还给了他一个嘉奖。

画画之外,王伯敏还爱好古诗词,背诗经、唐诗宋词、学读二十四种音节,偶尔自己也学着写诗填词,13岁那年的诗作《登石牛岭》:“三月西城外,烟笼岭下川。石牛无个事,日日卧山巅。”曾在学校师生间传唱一时。

1942年,18岁的王伯敏从温岭县立中学高中部辍学,在乐清担任美术教员,当时与著名词学家夏承焘是同事。教了一年不到,王伯敏到上海美专西洋画系深造,开始美术史论研究。

黄宾虹最有成就弟子之一 上个月他说梦见老师了

王伯敏最引以为豪的,是能拜在黄宾虹、徐悲鸿南北“二hong”两位大师的门下。

1947年上海美专毕业后,王伯敏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当时徐悲鸿任校长,黄宾虹任教授。23岁的王伯敏很好学,经常上午到徐悲鸿那里听他讲意大利佛罗伦萨教堂的雕刻与绘画,下午又到黄宾虹先生那里听“乾笔”、“皴擦”。

香港学者钱学文先生曾撰文说,黄宾虹生前有弟子二十余人,三人最有成就。北京李可染,大黑山水,得之宾翁墨法;南京林散之,笔走龙蛇,绵见藏针,时人称草圣;杭州王伯敏,著作宏富,屡有创见,为当代著名的美术史家。这三位弟子,各逞其长,可从三方面顶上宾翁大师。

黄宾虹曾作《赠伯敏君》,诗中有“君有才华胜爱宾”,表达了对王伯敏的赞赏。

二女儿王茜说:“12月5日那天在医院,他说梦见黄宾虹师翁了,还说先生到我家了,他要回家去看看。”

60年前学生来杭州赶考 在他家吃住半个月

1954年,30岁的王伯敏回到杭州,在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教。王征就是在那年认识王伯敏的。

昨天,76岁的王征回忆起和老师交往的60年,泣不成声。

王征16岁时从老家温岭来杭州报考美院附中。王征拿着初中老师陈曼声(王伯敏在上海美专时的同学)的推荐信,找到栖霞岭王伯敏家,“信拿出来,他看也没看,就赶紧招呼我进来”。

王征回忆,当时王伯敏和母亲、夫人以及两个孩子住一起,房子50平方米。在王伯敏家吃完晚饭,王伯敏把饭桌一挪,搭了一个便床,在杭州的半个月里,王征天天吃住在王伯敏家。

“考试那天,我的钱丢了,23块,我慌得不得了,怎么办怎么办?回不去了。王老师安慰我,考得上就先住在他家,考不上就送我回去。”

1000多人报名,招收17人,王征入选。

后来王征就成了王伯敏家里的常客,“去普陀山考察壁画,我帮老师做了很多事,回来老师给了我一沓钱,我想吃住在老师家怎么好拿,不要。师母、老太太都说拿着,我才敢抽了两张。”

王征也很用功,附中二年级时获奖,要家长上台发言,王征家里远,没人来。“念到我名字的时候,我头都不敢抬。一会听见有人夸我怎么用功,一抬头就是王老师。”

文革的时候,造反派逼王征交代王伯敏的问题,“我左想右想,怎么也想不出来。王老师对我这么好,怎么会有问题呢?”

为节约时间专攻美术史 他把心爱的古琴弦故意拉断

王伯敏患有心包积液,听力也不好,最近两年经常住院,最近这次一住就是6个月,时间最长。

去年12月5日说是梦到黄宾虹了,想回家看看,子女们心里也知道了大概,遵照王老意愿,忍痛把他接回家。休息一晚,第二天一早,他硬撑着身子,把一张大四尺对开的宣纸铺在画桌上,要再画一张山水画。

“画完山川、河流、船只,站都站不稳了,还要硬撑着去蘸水、泼墨。我赶紧把他扶到床上休息。又过了一天,他又撑着身子,画了几笔。就这样,这幅画他5天才画完,没想到成了他的绝笔。”

说到这里,二女儿王茜忍不住哭了出来,一手捂着嘴,脸背向我。

王伯敏非常要强,不喜欢给别人添麻烦。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谢绝任何朋友探访。“他说自己样子太难看了,不想吓到别人。”大儿媳陈小尹说,临走的那天晚上,父亲还坚持独自上厕所。

88岁的钱大礼是“西泠五老”之一。和王伯敏认识50多年了,两人经常一起交流作画心得。“我最后见他是去年4月份,当时他还给我们五个老头子写了两幅字:一个是‘金世寿’,一个是‘好的’——他是希望我们五个老家伙要好好的。”

病情稍有点好转,王伯敏就起来吟几句诗,整理诗稿时,孙子王庚看到这样一句:“九十不算老”。

“他的口头禅是莫负光阴。他经常跟我们唠叨,老天爷一天给你24个小时,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你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据说王伯敏30岁前还喜欢弹琴、吹箫。为了节约时间,专心研究中国美术史,他故意把一把七弦古琴的琴弦拉断。如今,这把无弦琴已经在他的书房里挂了60年。

一生编著出版物43种论文200多篇 临走前他在纸上写:我已经满足了

王老一生喜欢山水,女儿王茜说,小时候父亲经常背着他们爬城隍山、画画。“画到得意的时候,他就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

生命最后几个月里,子女们带去报纸给他解闷,王伯敏就把上面带有山水的图片剪下来,再画上几座小房子。“他在本子上写,他很想有一个这样的山水书房。”王伯敏的书房“半唐书舍”旁边砌有一方池塘,内有莲荷,红鲤,一派逍遥之气。

舍门有一副对联,“家有藏书三万轴,人当阅世八千春”。

“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是王伯敏的自撰联。在自己的书房里,王伯敏一生编著完成出版物43种,论文200多篇,跟他1米65的身高相比,说“著作等身”一点也不为过。自己读过多少书,他自己也不记得了,大女儿王苹只知道,光是读书摘录的资料纸片就有1万多张,1500多万字。“你要问他读书苦吗,他肯定说不苦不苦,还很快乐哩。”

王伯敏最后走得很平静,在重症监护室还不断和子女们眼神交流。临走前,王伯敏在纸上写下:我已经满足了。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殷军领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