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站枢纽每天迎来近18万人 新东站经济圈酝酿进行时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3-12-31 07:38   

报道回眸

新东站落成,开启杭州城市东大门

今年7月1日,历时3年多建设的杭州东站枢纽启用,率先开通东广场。作为全国九大省会城市巨型车站建设工程的收官之作,东站枢纽为杭州的城建史书写了浓重的一笔;开通后带动的超高人气,也为城东新城形成新的商业形态奠定了基础。

今年6月初,市民如果从东站枢纽周边的几条道路接近它时,会发现这里仍是一个大工地,尘土飞扬、挖机隆隆、重型卡车来回穿梭……而这时,距离7月1日已不足一月。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有深深疑问和担忧:它能如期开通吗?开通后,它能以什么样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6月16日,市规划局、东站枢纽建设指挥部等编制东站枢纽(城东新城)地图向社会发布并征集意见,通过这些地图,东站的概貌与细节、进站路线等,才得以在人们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按图索骥”,先行为读者走通每一条道路,踏准每一个节点、认清每一个指示标记、寻访每一个商机……我们几乎踏遍了东站内外的每一寸土地,抽丝剥茧似的将东站这个庞然大物全方位地解读了一遍。

6月30日,铁路杭州站终于确认了东站枢纽7月1日开通的消息,30日当天即有大批市民涌入新东站体验、拍照留念。

在这短短20多天时间里,我见证了一连串令人惊叹的变化:几万平方米的水泥地上迅速铺上了大理石、漆黑的广场上的灯一下亮了起来、几十家站内商铺一夜间开张……

开通当天,当数万人进入东站,赞叹时,当初的疑虑一下子全部打消了。东站的建设者们一场“百米冲刺”式收官战,交出了一份基本合格的答卷。

不过,新东站枢纽并非尽善尽美,尤其是在细节上仍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开通之初的几个月中,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引发了打车难、黄牛拉客等管理问题。不过,大多数问题到今年底已很大程度得到了解决。

而另一个战场上,宁杭甬高铁也正向着7月1日这个日子“冲刺”着。全国铁路运行图,因为东站枢纽和宁杭甬的开通,要做一次巨大的调整。

一个多月之前各种版本的“运行图”就已经在网上流传,各种传言铺天盖地。

6月26日,官方正式公布最新的列车运行图,东站枢纽每天开行旅客列车达143.5对,途经杭州的大部分高铁列车,都在这里停靠。高峰时段,最少间隔4分钟就有一趟动车组列车出发。

现在从杭州东站枢纽始发,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可以到达长三角地区大多数重要城市;通过宁杭、杭甬、沪杭高铁与外部高铁网络衔接,去往国内多个重要城市的时间大大节省。

目前,每天有16万-18万人次,通过东站枢纽来往全国各地,他们也将成为今后“消费”东站商业的主力军。


新闻追踪

新东站经济圈酝酿进行时

昨天下午,我来到东站西广场,这里已经建造一新,绿化工、装修工、灯具安装工、保洁人员等正在做着开通前的最后准备。明天,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西广场就将全新亮相。

西广场的朝向与老东站一致。因此,当老杭州人沿着天城路、新塘路等道路进入东站枢纽西广场时,一定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4年多前,围绕着老东站形成的多个市场,聚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虽然人气旺盛、交易红火,但以市场为主的小商品经济,老东站始终给人以嘈杂、混乱、低端的印象。

这片喧嚣的环境,随着老东站的改造渐渐消退。这片土地上的商业基因并没有随着东站的改造而泯灭。就像东站的“转型升级”一样,随着东站枢纽的落成,一种现代、高端、大气的商业形态开始酝酿、生成。

在东站出发层东西两侧商业夹层、地面层的公交东枢纽旁边目前有三四十家餐饮、便利店已经开张营业。在候车大厅的两侧,三十多家百货、日用品商店中成为等车乘客的理想去处。

而更大的变化发生的东站周边的土地上,原来那些市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东广场的正前方,一条商业街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以后市民出了东广场就可直接进入商业街,也可以从地下通道或空中连廊到达商业区。

东广场边上有两片楼宇群,是集星级酒店、5A商务办公楼、会议中心、休闲娱乐及商业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环站西路以东,毗邻东站西广场,东站枢纽建设核心区域内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商业项目—— “天城银座”已完成招商,它是集商务、酒店、餐饮、娱乐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预计明年就将开业。在东站巨大的辐射效应下,城东新城已经规划了多个商业综合体。

按照政府的规划,数年之后,围绕东站枢纽,将建成杭州城东的商业新中心。


■记者手记

掘地三尺报东站

我的汽车后备箱中,放着一顶橘黄色的安全帽,是我专为跑东站网购的。接下铁路这条线时,距离火车东站启用、宁杭甬高铁通车仅剩下一个月的时间。

怎样在繁多的建设部门中找到突破口、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找到报道角度?看似报道面无限宽广,但却无从下手。我采访数个部门之后,或是因为处于开通前的敏感时期、或是因为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多数人都表示“无可奉告”。无奈之下,只能依靠双腿,用“探营”这种“简单粗暴”方式去寻找线索。

但探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离东站枢纽启用还剩下20多天时,外围只有一条道路可以进入,里面还是一个工地,到处是杂陈着钢筋水泥和脚手架,尘土飞扬。

数十万平方米的巨大空间,前期没有任何指示标志,第一次去时,走了三四个小时,两腿发酸、粉尘将咽喉鼻腔呛得发涩,却已辨不清东南西北。

数次被工作人员发现后,狼狈地逃出了工地。

但正是通过“探营”的方式,我基本熟悉了东站周边几条道路的名称、走向,内部的结构、设施,以及各层的用途等,为之后的系列报道打开了局面。

6月20日,我在“探营”时偶然发现,东站周边的一些商铺上贴出了租赁广告。

通过与开发商、房屋中介聊天,我发现东站周围的商铺和住宅,因为东站即将开通,售价和租金大幅上涨,而有人在数年前就已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一口气投资6家商铺,现已经增值数百万元。

6月21日,《东站附近商铺价格已超过景芳 有人数年前一口气买下了6间》一文见报,这也是同城媒体中最先从商业角度报道东站的新闻之一。

在建设主体繁杂,相关部门又守口如瓶时,想要获取相关新闻,你就不得不像东站工地里的那些巨型挖掘机那样,深挖三尺,去寻找蛛丝马迹。

所幸的是,这样的“挖掘”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商报的东站系列报道,在报道角度多样性和新闻的平衡性以及做出本报特色方面。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样的“挖掘”可以说是“苦并快乐着”。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汪琦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