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嘉湖地区的甲鱼养殖户站在了转型十字路口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3-12-19 06:48   

杭嘉湖地区的甲鱼养殖户站在了转型十字路口

退养转型后,大批的甲鱼养殖户何去何从、甲鱼市场会不会有剧烈的价格波动、空出来的田地又能发挥怎样的产能?

诸多的现实问题,让这颗浙江甲鱼养殖业的巨石一经投入,形成的涟漪和影响远远不止一纸退养令那么简单。

迷雾中的出路,需要引领的灯塔——免费创业培训、转型升级环保加温技术、转战果蔬苗木观光旅游、大力推进稻鱼共生生态系统……

本报记者上周走访了浙江多个甲鱼养殖地,发现其实成功转型的例子就在身边,站在十字路口上的甲鱼养殖户们其实拥有很多选择——

水稻不打药甲鱼只吃虫

一地双赢的转型模式

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副处长徐晓林说,稻田里共养鱼虾鳖蟹,这种传统农业模式正是温室甲鱼的转型出路之一,计划到2017年,全省要推广稻鱼共养50万亩,其中就包括鳖稻共生。

“说实话,做了这么多年,让我们直接退养转行,心里肯定不舍得,我也听说有更好更环保的养法,但不知道怎么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甲鱼养殖户告诉记者,转型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是他们最先考虑的问题。

近日,记者从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我省正在加紧制定生态养殖的方案。想要摆脱传统温室养殖的浙江甲鱼,也在寻找一种理想的发展模式,而目前鼎鼎大名的清溪花鳖,就成功实践了鳖稻共生的生态养殖模式。

清溪花鳖老总王根连在湖州德清养了22年甲鱼,1998年开始尝试稻鱼共生,他放养的稻田甲鱼不喂饲料,三年生的花鳖要卖118元/斤;除了甲鱼,不打农药不施肥的清溪米要卖18元/斤,可谓一地双赢。

王根连的养殖基地在德清乾元,占地3680亩,记者从09省道驱车去乾元的路上,老远就看见路边杵着“甲鱼村”三个大字。

和余杭、海宁冒黑烟的连片温室大棚不同的是,那里的甲鱼村是一望无垠的稻田,冬天水稻已经收割好了,油菜花、小麦的种子已播种到田间,稻田里的甲鱼老早就爬到旁边的水池冬眠了。

2005年,该系统被联合国授予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第一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说穿了也很简单:水稻可以不打农药不施肥,水田里的鱼虾鳖蟹自然会吃掉虫子,它们排出的粪便再反哺稻田,这就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

为了让同行看得明白,王根连制作了巨幅鳖稻共生与鳖粮轮作生产模式图立在田头,还把鳖稻共生生产模式与经济效益的数据分析表也亮了出来,不管你有没有养过甲鱼、种过地,一看就明白。

自制环保增温炉

甲鱼棚也可以很环保

温室甲鱼废气排放不达标,主要原因是燃料不充分燃烧,典型的就是木渣桶闷烧的半燃烧加温方式。“我这套设备前提投入比较大,需要50万元,但后期燃料成本比烧木渣筒便宜一半。”

除了稻鱼共养,这次大浪淘沙中,也有不少环保的甲鱼棚活得很滋润。

台州人张楚雄是中国(渔业)龟鳖协会理事,他从2008年开始在杭州养殖温室甲鱼,目前有2万方温室甲鱼和730亩外塘甲鱼养殖基地。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施雯 通讯员 徐文奇 文/摄梁津铭/制图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