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错峰限行”措施调整开展民调,早报问卷调查——
44%的人支持只延长限行时段、32%的人认为平峰时段也要调整
前天,杭州人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交通“阵痛期”,也是在同一天,一则杭州市“错峰限行”措施调整民调工作开始的消息,在杭州立即炸开了锅,不少敏感的市民揣测,这份问卷的推出意味着“错峰限行”措施是不是要调整了,是延长限行时间还是将全天限行?外地号牌车辆,会不会被限制行驶区域?天津刚刚宣布小客车限购,杭州会不会步它后尘?
本报在合作网站大浙网上,挂出了一份相同的问卷,截至昨天下午3点半,共有1105人参与调查。“错峰限行”措施调整,会给杭州的交通以及生活在杭州的人带来什么影响呢?
网友分析:全天限行必须配套限购才有效
这次关于是否需要对“错峰限行”措施进行调整的民调,有两个大背景:一是机动车保有量激增,从交警公布的数据看,2年前实施“错峰限行”到现在,杭州城区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10万,是当时的1.39倍;另一个背景,就是杭城道路基础设施大规模施工。
两年来,大家眼见“错峰限行”的效果,从成效显著到渐打折扣,再到现在几乎消失殆尽,不少网友质疑:扩大“错峰限行”时间段,确实不失为一种时段性控制车辆数量的办法,可是,如果只扩大“错峰限行”时间段而去不控制机动车上牌量,是不是两年以后,我们又将面临与现在同样的尴尬?
市民杨先生的观点很具代表性。他说,如果不像北京、上海那样从根源上控制机动车数量增长,很多政策几年以后都会失效,而每一个新政策出台,都是对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居民的一次约束。
“调整交通措施也好,出台交通参与者的法制条文也好,都是对交通参与者的一种约束,如果约束越来越多,也会使得这部分人产生逆反情绪。”杨先生说,“但是如果出现限牌这样的措施,对于无车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所以,杨先生觉得限牌是一把双刃剑,需要相关部门综合分析后制定。但是,杨先生希望有关部门能各种因素通盘考虑,“想想看,等到杭州机动车保有量增加到饱和状态后,再牛的交通措施也无济于事”。
记者了解到,交通部门也正在研究限牌的利弊,但目前还没有实施的计划。
交警部门相关人士称,限牌有好处,但弊端也显而易见:在相关限行配套政策尚未健全的前提下,如果杭州采取限牌措施,但周边地市依然放开上牌,实际控制效果肯定不好,同时还会造成政府税费的大量流失。
据了解,限牌需要市委市政府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考虑。为此,交警部门也拟定了一个市区工作日期间交通总量控制的递进策略,具体分四种模式:早晚高峰错峰限行、白天限行、早晚高峰“单双号”限行、白天“单双号”限行。根据交通拥堵情况,逐级递进。
上班族更苦恼:路远的齐呼压力山大,很多人考虑再买辆车
对于“错峰限行”措施调整中提到的考虑把错峰时间从目前的每天7:00—8:30、17:00—18:30进一步扩大,不少上班地点离家比较远的市民,都表示压力很大。
网友“XXXIHHULW”在微博中评论说:“住得远的要是扩大限行时间,每天二三十公里的路挤公交得挤哭了,坐公交路上就得花费两三个小时”。“XXXIHHULW”说,调整也得考虑他们这些上班比较远的人,不然这是每周迟到一天的节奏啊!
网友“小公主和小绿叶”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那不是逼我买两辆车,才能上班时间不迟到么。住得远的悲伤。”
与这两位网友存在类似担忧的市民,并不在少数。
方小姐家住闲林附近某小区,距离市中心的单位有17公里左右。方小姐的车牌尾号是5,所以除周五外,她现在每天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约为一个半小时。方小姐的单位还比较好说话,每个周五限行日她可以稍微晚一点到单位,所以每周五她都等到限行差不多结束时出发。对于方小姐来说,现行的“错峰限行”对她的影响不太大。
如果限行时间进一步扩大,限行当天方小姐开车上下班几乎就不可能了。她罗列出了3种解决方案:一是从家里开车行至限行区边界的古墩路,找地方停车后再换乘公交车,预计要花2个多小时到单位;二是直接从家门口乘坐公交车到单位,路上要两三个小时还得换两辆车;三是再购置一辆车,作为限行当天的代步车。至于打车,方小姐根本就不指望。
经过比较后,方小姐说,如果真的扩大限行时间,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方案三。
“坐公交车上班,花在路上的时间有点太久了,我差不多要6点半就出门。”方小姐说,“要是再碰上下雨下雪酷暑这种极端天气,等车、换乘真的有点吃不消。”
和方小姐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网友“叶医生HZ”、“尘埃落定sc”等也表示,若扩大限行时间,会考虑再去购置一辆车。而我们的调查问卷也显示,如果“错峰限行”进行调整之后,36.56%的人表示会再购买一辆机动车。
“现在买辆一般代步用用的车价格也不高,所以如果真的扩大限行时间,估计会有很多人再去购置新车,所以其实调整后每天上路的车不会减少太多。”方小姐最后说,“我觉得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还是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加快地铁建设步伐。我家附近如果有地铁,或者直达单位附近的公交车,我开车的频率肯定会降低,也不会这么坚定地要再买一辆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