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的确充满了节日的气氛,购物达人早早地在购物车上放满了货物,有的单位提前发了工资,大街小巷都是“双十一”购物节的广告,这一切只为一件事:消费。
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储蓄与消费是此增彼减的,节俭增加储蓄,必然使消费减少,对他本人的收入虽不至于有重大影响,但他减少的消费需求必然压低消费品的价格,减少目前的投资需求,影响投资者的收入。如果每一个人都这样做,势必使总收入减少,其结果是使储蓄与消费二者都减少。
“双十一”通过卖家大幅打折,营造购物气氛,扩大了消费。惊人的数据也彰显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但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注意到,一个是整体的消费数量是否提高,如果只是把本来一个月的消费量在这一天释放出来,无论数据有多高,其结果造成物流拥挤而效率低下;其二是否也存在西方所谓的“圣诞冲动”(Christmas buzz),也就是说,过了“双十一”的感觉不是喜悦,而是懊恼,在一时冲动的情况下,购买了远远超出自己实际需求的物品,造成浪费。
另一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当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和剩余产品,增加消费可以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从而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节俭的增加只会使总需求减少,从而使产出下降,收入减少。
怎么样增加消费,打折或许是立竿见影的办法。有人说,女人有两个天敌,一个是“吃不吃”,一个是“买不买”。当在价格信号的刺激下,购物达人无疑会达到某种癫狂的地步。
然而打折只是拉动消费最初级的手段。真正拉动消费需是对前景的乐观预期。未来似乎并不怎么乐观,房价这么高,买一套房子需要两代人的所有积蓄;养老体系也不让人踏实,不是有专家不停地说要延迟退休,从养老靠政府转变成养老靠自己;医疗教育开支也不是个小数目……
打折并不能让老百姓的钱从储蓄流向消费,只有各方面有切实的保证,才可能让人们有消费的信心。而信心,肯定比打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