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恰逢周一,我一早抵达办公室,为的是“采访”陆续到来的同事们:你们“双11”买了什么?A同事以低于5折的价格买到了一双阿迪达斯新款运动鞋,B同事半价抢购了优衣库的家居服、羊绒衫、帽子、手套、袜子等,C同事买了几件健安喜5折保健品和一台特价烤箱,D同事超低价买了一箱300片德宝的湿纸巾……一个上午就在纷纷扰扰的“双11”话题讨论中过去了,不知坐在隔壁单间的领导有没有听到,还是他也跟大家一样忙着在抢购。
我想说的是,“双11”一战,虽然创造了数字神话,让消费者个人得到了实惠,但同时消耗了社会各界多少效率,难以估量。来自阿里巴巴的数据:11月11日13点04分,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成交额突破191亿,仅用13小时就完成去年全天交易额。看似国人的购买力比去年又强劲了近一倍,但同时今年参与的商家增至两万家,是去年的两倍。简单进行比较,销售额以提前完成或大幅超标来论,可能只是表象。
而且,阿里巴巴向社会“提交”的数字固然普大喜奔(从11日0点开始的数字直播绝对称得上是普天同庆、大快人心、喜闻乐见、奔走相告),但对众多参与的商家而言可能是喜乐参半,“双11”一天的销售本身就是对后面几个月的严重透支,一方面透支卖家的承受能力,尤其是那些“亿元俱乐部”卖家,11日之后的一周甚至半个月、一个月内都会让那些不堪重负的商家付出售后服务以及品牌美誉的种种代价;再之后,他们将迎来漫长的“寒冬”,因为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在“双11”那天得到极度释放。不得不承认,11月11日这个节点很好,正是秋去冬来,服装、电器、洗护美妆、母婴用品等快速消费品急需换季,一家老小所需,加上限时低价刺激,必然造成“一哄而上”的抢购局面。至于有的非快消品行业,却是为了不甘人后参与“双11”祭出最低价,根本就是牺牲了利润空间一场空而已。
巨额数字的危险性在于,容易让人被数字裹挟其中,失去理性考量的空间。“双11”只是在原本平滑的销售曲线上人为地拱出一个波峰,并且严重扰乱了线上与线下的销售秩序。在鼓吹电商大跃进的同时,又有多少传统商业在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