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是条闹腾的路啊,艮山东路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3-11-08 09:05   

去年刚修了污水管,现在开始改建雨水管,5个严重积水段都要争取不被淹

“一年到头,只要一下雨就会淹”、“路面总是坑坑洼洼的”……这是一个谜语,打一个杭州的路名。

相信在谜底中,肯定有不少人都会选择艮山东路。

有人形容,每次走这段路都像走圆饼:左避右躲,只为避让路上深浅不一的坑洼;有人形容,最怕雨天经过这段路,即使说“跋山涉水”也一点都不为过。从2011年7月开始,在许多人的印象中,艮山东路似乎就一直修个不停,很多来往主城区与下沙的市民都盼望着,这条路早日恢复正常,不再“落雨就淹”。

昨天,杭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城基中心”)传来好消息,艮山东路的雨水管改建工程,从今晚开始施工。预计到明年的汛期前,艮山东路上5大严重积水段的积水问题将有所缓解。

“菲特”来时

红普路口的水淹到了大腿

艮山东路,每每下雨淹得最厉害的,就在红普路交叉口一带。昨天,记者赶到这个十字路口一看,发现这条路的路面中间高、两边低,辅道上东一块凹进去、西一块凸出来,确实破不堪言。

路口北侧有一个洗车行,门牌上写着艮山东路108号,坐在保安室的詹师傅一聊起积水问题,就赶紧起身把记者拉到路口,指着人行道绿化带上的一条长长的凹痕诉苦:“喏,上次下大雨,这里全部淹掉了,路都走不了,很多车子开到这里直接泡水里走不动了。最深的地方,都能漫到大腿上面,很多电动车、自行车走不过去,干脆就往上面的绿化带上走。”

詹师傅往东指了指说,红普路口东西方向,有几百米的路段,都很容易淹水。特别是往东两百米的位置,是最容易淹的。记者跑过去看了下,低洼的小坑的确不少。这么个大晴天,路面居然还有个口子一直在往外冒水,路面有个比较深的凹陷处已是积水一潭。

“只要下雨就肯定会淹,有时候我看那些排水口,都在往外冒水,估计是倒灌。”负责这片的保洁员,说自己只要听到第二天要下雨,晚上就一定睡不好。

积水源于雨水管网变形

根子还是因为车多

据江干区市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艮山东路的积水问题,他们也很头疼。一到大雨天气,就容易引起积水。台风“菲特”期间,这里的积水达到了20厘米深。

这位负责人说,艮山东路是2005年铺设的,积水的主要原因是底下的雨水管网变形、破损严重,再加上周边的河道没有整治过,淤积情况比较严重。

雨水管网为何会变形,简单来说,就是车子太多,压的。

艮山东路连接着杭州主城区与下沙,每天车流似水。前些年6个主车道不够用,干脆再开辟出两条辅道,凑合着当机动车道用。

但是辅道的结实程度和主车道不能比,底下埋着的雨水管和污水管,因为车辆太多太重,很多都被压坏了。根据地下管道的探测,不少地段的管道已经出现了凹陷、纰漏和裂缝,急需维修。

据记者了解,这次进行的雨水管改建,不是艮山东路全线范围,主要是按方抓药,主攻5个比较严重的路段,从东到西,依次是:红普路口~八号港北侧辅道、红普路口~六号港南侧辅道、红普路口~公交公司门口南侧辅道、建华路口~5号港北侧辅道、雷克萨斯4S店门前北侧辅道(如图)。

这次整治完

是否能和积水说再见

昨天看到艮山东路又要开挖施工的交通公告,在附近车行上班的李女士提出了两个疑问:

一是“这条路的雨污水管不是2011年就开始修了吗,怎么到现在还没弄好?”

另一个是“这次整治,究竟能对这一带的积水起到多大的作用?”

的确,对老化的艮山东路实施雨污水管的改建工程是从2011年7月开始的,去年污水管改建工程已经完成,今年做的是雨水管。“中间间隔这么久,主要还是地下管线比较复杂,还涉及到周围的河道整治和地块开发等,方案研究了比较长时间。”城建部门的一位负责人解释说。

至于这次重点整治的作用,城基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把破损和沉降的管道进行更换或改建,至少能让这几个重点路段的排水畅通起来,一般不是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应该都不太容易积水了。但这个很难百分百保证,因为艮山东路整体的排水能力,还需要结合周边的河道建设,让周围一带河道如4号港、5号港等的排水畅通起来,才能有本质上的改观。”

杭州城的低洼积水

究竟为何难清

其实,艮山东路只是杭城内道路积水的一个缩影。如何对付马路上的积水,一直让杭州很头疼。

把日历往前翻,早在今年初,杭州就确定了杭海路、天目山路等30个低洼积水项目改造计划(本报2月28日曾有报道)。这些改造过的低洼积水路段在今年6月份、以及9月份的几次大雨中,表现都挺不错,基本没有出现大的积水点。

据杭州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城市低洼积水点的成因非常复杂,简单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原因是部分区块开发滞后,雨水管网设施不完善,未能形成系统,一遇到大雨,很容易引起积水。比如三墩的振华路,就是这个原因。

再有,有的路段本身就地势较低,加上周边河道水位一高,就会出现积水。以学院路为例,学院路的地面标高最低在3.5-3.6米之间,积水主要排入沿山河和古荡湾河。菲特期间,这两条河道都超过了警戒水位线,比学院路的地面标高还要高,积水自然排不出去。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城市硬化面积不断扩大,导致雨水汇流速度加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留下区块。近十几年来,留下区块的开发迅速,小和山高教园区加上西溪湿地北面如文二西路以北也都在开发,让这一带的土地硬化相当快。

此外,一些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小疏忽,也会引起积水问题。比如虎跑路当初施工时,有不少管线都设置在原本用来排水的明渠里,占用了大量空间,结果导致明渠的排水能力降低,容易引起积水。

专家观点

地下管线的建设,不能各自为政

浙江工业大学的吴伟强教授,曾在2010年左右调研过杭州、宁波、温州三座城市的地下管网,这次调研,让他切实地感受到:“地下管网的问题大得离谱。”

吴教授认为,对一座城市而言,地下是基础,也是城市的良心所在和生存基本。但从目前杭州的地下管网来看,他直指“比地上还乱”,仅是雨污水管,新的,旧的,大的,小的,大管套小管、新管套旧管,完全不成系统,这样如何来高效地排水,更夸张的是,“很多地下管网,根本就找不到资料。”

“你随便选一条路,去看看这条道路的排水进水口,我们通常将窨井的位置设计得很不合理,不但数量少而且分布的位置很随意,”吴教授举了一个例子,“我曾经看到过城北刚刚建成的一条新路,排水的口子,居然离河道的距离仅半米。这样,一旦下大雨河水满上来,这些排水口就成了进水口。”

吴教授认为,现在很多排水管网的改建或建设,都是局部的,所以,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起到作用,“说白了,地下管线就是城市形成管理体系的整合,但是,现在地下的各条管线,大多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很多的地下管线,从规划到设计到建设或改建,也都是各方利益协调而成的结果,有时候建设不到位,反而成为城市的薄弱环节,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余雯雯 孙晶晶 文/摄 梁津铭/制图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