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能否给水留下一条出路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3-10-09 11:25   

    专家把脉:

    留下原是城西蓄洪区

    大量土地开发让这里变得脆弱

    曾在留下工作10年的老金一直重复着一句话:“哎,留和路修坏了。”

    老金说,在以前,留下的雨水会经由上埠河通过西溪湿地稀释,还有一些汇入余杭塘河,最后流入运河。

    可是,当时建造留和路的时候,把上埠河的河床改成了涵洞,过水量严重降低,“如果雨量大,山洪下来的水一下子排不出去,就淹了。”

    对于老金的判断,记者请教了一位杭州城市河道的专家。他表示,老金的说法,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原因,留下被淹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专家表示,根结还是跟这个地块的开发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留下、小和山这块地方,以前是作为城西的蓄洪区,原来种着茶树等,属于农田,大量雨水从周围的山脉下来后,比较容易被吸收,而且边上的西溪湿地也有强大的消化能力,起着很重要的泄洪功能。”

    而近十几年来,留下区块的开发迅速,那一片拔地而起的小和山高教园区及其各种建设,再加上西溪湿地北面如文二西路以北,也都在开发,让这一带的土地硬化相当快,“这就导致,这片土地的蓄洪能力越来越差。”

    专家透露,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早在高教园区开发建设之时就有所提及:“那时候曾经预想过开发后会带来的问题,也讨论过解决方案,比如把留下这片地方的地面抬高,可是由于代价太高等种种问题,就被搁置了。其实排水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一旦地块成型,哪怕后续再弥补,也无法根治。而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恰恰是杭州等国内城市所缺少的。”

    对于留下的问题,规划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还补充说:“留下地块,在前期建设规划的时候,肯定也分析过排水泄洪等问题,现在总是被淹,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规划标准已经满足不了现在极端气候的排水标准,这跟杭州快节奏的城市化速度也有很大关系,因为一旦建设快,城市内部的绿地就减少得快,从而导致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失调,频繁出现极端暴雨天气等,让原来设计的排水系统无计可施。”

    西湖满溢、苕溪决堤、留下一夜看海……

    “一场大雨就把一个城市几十年的建设打得原形毕露。”这句评论,来自网络,转者众。话说得或许有些偏激,却发人深思:为什么在极端天气下,杭州的城市内涝问题始终无解?为什么我们能以惊人的速度、高新的技术来改变这个城市的形貌,却改变不了“逢雨必涝”的现状?

    规划中城市功能设计的先天不足、“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重地上轻地下”的发展观念、排水设施标准相对低……这些被无数次提及的理由勾勒出这样一个问题:城市该如何生长,如何将城市化与生态文明相结合。高楼林立的盛世风景,不该更不能建立在对城市功能设计的牺牲上。

    杭州该怎么长大,是我们在这场大雨后要面对的课题。如何来解这道题,我们从一个样本、一幅地图、一个问号开始探寻——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柏建斌 孙晶晶 余雯雯/文 记者 董旭明/摄  编辑:郑海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