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百年老照片微博走红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3-03-05 07:15   

昨天,我们在吴山顶、在宝石山、在六和塔,试图用镜头倒叙时光

原址重拍,寻访旧日杭城模样

  

同样站在宝石山上看西湖,民国时期(左)和如今的风景(右)已不同。

  

吴山脚下,曾经是一片粉墙黛瓦(左),如今高楼林立(右)。

最近,微博上一组“杭州百年前的老照片”突然走红。如美人的保俶塔,如老叟的雷峰塔,还有白堤、六和塔……民国初年的杭州,穿越镜头展现着她的百般风情,在时间万花筒前,你是否能一眼认出?

昨天,我们按图索骥,循着这组老照片,在现实里寻访旧日西湖的模样,试图以相同角度把百年前和百年后的西湖用镜头重新连接。

说实话,这个操作有点难。不过,我们在这场不算很成功的游戏中,真切体会到了时光的魔力,西湖边的树比百年前多了很多,路宽了,风景更丰富了,可老房子也少了……

有心的读者,欢迎你也带上这些老照片,到西湖边走走,来一场别样的穿越之旅。

这组百年照片

来自美国摄友老前辈

留下这组照片的是百年前的一位资深摄友,美国人,名叫西德尼·甘博,这个很牛的摄友,是宝洁公司创始人之一戴维·甘博的儿子,1908年,他18岁时,和父亲首次访问杭州,和杭州结下了缘分。

1917年到1919年,西德尼·甘博曾在杭州两次逗留,走遍了杭城大街小巷和西湖众多景点,拍下这组照片,共有200多张,目前收录在美国杜克大学善本书、手稿和特藏图书馆中,很多老建筑、街道、运河、城门等历史地理地标的风景照片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取景手法。

网上热传的大部分就是这些地标风景照。

我们在浙江大学沈宏老师所著的《西湖百象—美国传教士甘博民国初年拍摄的杭州老照片》中找到了这些老照片,和对这位摄友老前辈的介绍。

沈宏表示,他也曾经在2009年循着照片实地探访,觉得“好多地方都已面目全非,西湖虽然申遗成功了,但是好多风景都只留在了老照片里”。

相差10度的风景

西湖依旧

按照熟悉西湖的摄影记者的指点,我们判断有三张照片出自西湖边的宝石山或栖霞岭一带,俯拍西湖,这个角度双峰插云和孤山基本上在一条线上。

我们从栖霞岭一路向上,寻找合适的角度,一直走到“宝石流霞”最西边的大石头前,摄影记者反复对比,发现还是有10度左右的偏差,但是向西实在是没路了。“这个角度应该很接近了,难道当年这个岩石还继续向西延伸?”摄影记者看着拍摄角度自己找茬,“湖还是那个湖,就是白堤上树多了不少,而且对岸风景多了好多,水里的船多了好多,还多了城隍阁。”

变化的还有看风景的心情。两位还在读大学的女孩说:“宝石山不适合爬山,但是适合来拍照,而且都是自拍的。”果然,她们一直在研究逆光还是侧光,仰脸还是低头,看风景的时间倒不多。

另一组是来自贵州的两位游客,他们看看记者手里的老照片,评论道:“老照片上,西湖看起来像水墨画。”

杭州老房子研究专家仲向平说,百年前住在西湖边的居民,还是习惯把西湖当成自家的后花园,“那时,北山路有些地方还有隔断,沟渠、小水湾也很常见。大家划船出游,归家时可以把船直接开进自家院里。”

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湖经历了一次大的综合保护工程,才明确了“西湖是大家的公园”的概念。

吴山下

那消失了的十万黛瓦

这组照片中,有一张格外引人注意。是西德尼·甘博站在吴山上,俯拍整个杭州古城。从近景到远景,布满整张照片的,是高低错落的粉墙黛瓦。

今天站在吴山山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登上了吴山城隍阁,试图找寻相同的角度。当摄影记者按下快门,我们都由衷发出感叹:太可惜了。因为视野里是一片簇簇新的新城:现代的建筑、拔地而起的大厦,那海一般成片成片的粉墙黛瓦早已没了踪影,幸亏河坊街、十五奎巷一带还有零星的那么一些。

而且,就算房子还在,角度也无法一样了,现在的树木已经长得太高,哪怕爬上城隍阁也很难找到从前那样开阔的视野。

仲向平说,看到这张照片,感觉曾相识,他认为这可能是站在粮道山7号门前的小山坡上拍下的,而粮道山7号则是仲向平幼年时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照片右下脚有个小山坡,小时候我们最爱在这里放风筝,有时候风筝断了线,就会飞到山脚下人家的屋檐上。当年站在这里望去,所见景象和这张照片特别像。”仲向平说,照片里的这些粉墙黛瓦就是现在的吴山广场以及延安路附近。

粮道山突出于吴山山北,延伸至闹市,今天刻有“吴山天风”的大石头就是它的山脚。仲向平说,很多人不知道,“吴山天风”大石头背后的那片绿地就是当年粮道山7号所在。“那是一座山地园林,他的主人王丰镐,字省三,清末名人,曾先后出任外交部浙江交涉使(相当于今省外办主任)和淞沪督办,粮道山7号又名‘省庐’,就是取其字命名的。”仲向平分析,王家常常宾客满屋,美国人西德尼·甘博很可能在王家做客时,拍下了这些照片。

只是曾经那么美丽的梁道山7号也和照片中的那些粉墙黛瓦一样,消失了。“杭州的老墙门,就像北京的四合院、皖南的民居一样,是历史的宝贝,是最有特色的杭州印记。”仲向平说,现在杭州的老房子都零星分布在各角落,数量不到鼎盛时期杭州老房子总数的千分之一,像老照片里这样成片老宅的整体风貌已经无法再见。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黄莺 王丽 实习生 杨渐 樊雨晨/文   魏志阳 朱卫国/摄  编辑:王剑宜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