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初,填没浣纱河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2-09-23 06:40   

70年代初,填没浣纱河工地

    杭州的浣纱河,一条让人难以忘怀的河流,虽然已经消失多年了,但是,依然荡漾在许多老市民心头,难舍难割。只要说到浣纱河,令人莫名想起“西施浣纱”的美丽故事……

    这是一条与西湖相通的河流,沿岸杨柳低垂,小桥流水人家,河上有过风情万种的船家少女,有过蹲在埠头浣纱洗衣的主妇,更让人油然而生许许多多诗情画意的遐想。

    70年代初,在“深挖洞、广积粮”的运动中,浣纱河被填没改造成了地下防空设施;后来,成为供人住宿的廉价旅馆;再往后,成了催熟香蕉的水果仓库。

    浣纱河没有了,原先河上的小桥自然消失了,只留下了一些地名,叫得最响的,也许是井亭桥了。外地游客初到此地,或许会感到奇怪:“井亭桥,桥在哪里?”

    昔日浣纱的美丽河流,如今成了一条宽阔的街道——浣纱路。

    浣纱河究竟是怎样消失的?为此,我访问了当年曾亲历填河的程林先生。

    只要谈起浣沙河,程林的话语滔滔不绝。他从小住在西大街,就在今天小车桥望湖饭店后面,离浣纱河不远。儿时的浣沙河,是他嬉戏之地,在河边抓过鱼,游过泳,也见过河埠头洗衣裳的大妈大婶。1965年下半年,程林初中毕业,恰巧市政工程处招工,他成了第一批进入市政工程处的员工。同时招进了三十多人,多数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程林是初中生,算是文化程度较高的了,有幸分配进入了市政机械厂。

    虽称为“机械厂”,其实只是一个事业单位,不生产任何产品,仅仅负责管理混凝土搅拌机、压路机、挖掘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修筑公路的机械设备罢了。程林先当了学习开压路机的徒工,工作是修马路,说起压路机,程林两眼放光:“当时全市只有这一台压路机啊!”后来他又被派去学习开挖掘机。那时没有交通驾驶学校,也没有驾照,只是跟着老师傅学习。刚开始当学徒,工资15块,第二年是18块,第三年是20块,后来增加到32块,当时就算到顶了。有幸成为第一代挖掘机驾驶员,那可是一个特受人羡慕的工种。

    60年代末,毛主席提出 “备战,备荒,为人民”,“准备打仗”,顿时,全国各地都积极备战,全民动员开挖防空洞。

    60年代末的浣纱河,实际上已经成了一条臭水沟。那时候,大多数工厂没有废水处理系统,而民用污水就直接排入河道,浣纱河成了全市的主要排污河道之一。浣纱河的水质早已不是程林儿时游泳、抓鱼的情形,河水越来越臭,也越来越黑,于是计划填掉,底层做排污沟,中间做成防空洞,上面又可以铺马路,开汽车,不就一举多得了吗?杭州的“人防工程”是在1965年开始的,先是在玉皇山下挖了条防空隧道。1969年3月珍宝岛中苏开战后,浣纱河防空洞修筑工程开始付诸实施。

    1970年初,市里成立了“浣纱河工程指挥部”,规划局、电力局、水厂等单位以及军队都派人参加。一场轰轰烈烈的“填没浣纱河,改建防空隧道”的群众运动开始了。

    浣纱河从涌金门流入,最后从武林门流出城外,填没浣纱河的工程,也是从西湖边的涌金门开始,一直延伸到武林门为止。

    浩大的工程开始了。

    先由市政工程处将涌金闸门的水源“闸断”,堵住通往西湖的河口,然后,用抽水机将河道里的水抽干。多年的积淀,浣纱河河道淤积了很深的淤泥,清除河底淤泥的工程量非常大。于是,政府下达了一项“政治任务”:号召全市机关、学校、企业的干部、员工、师生,轮流到浣纱河来挑泥。

    一声令下,全市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成千上万的人来到浣纱河工地,参加义务劳动。除了义务劳动者,还有一些临时工,每天八角钱工资,俗称“八角头”。

    市政工程处自然是首当其冲,程林是开着挖掘机来到现场的。那时,挖掘机在人们眼中极为稀罕,全市仅有两台,市政机械厂和市政工程处各一台,在那个肩挑背扛的时代,许多人还是第一次见到挖掘机。程林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挖掘机旁边,围观的人群一层又一层。他坐在高高的驾驶室内,向下望去,有时还能见到昔日的老师、同学与街坊邻居。

    然而,在绵延数里的填河工地上,更多的还是手工劳动者,所有的参与者,用的都是锄头、扁担、畚箕之类简单工具。河道中的淤泥很难清理,全靠手挖、肩挑、背扛。河里挖出来的淤泥,被运到城西的古荡以外,填平那里湿地的沟塘。

    清除干净的河道被分成上下两层,下面一层是污水排泄系统,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中间一层是防空洞;最上面的地表是公路,也就是今天的浣纱路。

    轰轰烈烈的浣纱河地下工程,从建好后其实就闲置着,并没有派过“防空”或“战备”的用场。浣纱河防空隧道从井亭桥到龙翔桥这一段是双排形的,下边的空间面积较大,不久,这一段就变成了旅馆。在开办旅馆期间,发生过一件大事。有一年夏天,暴雨骤至,地面的积水冲进防空洞,隧道里的水位骤然上涨,下面旅馆有个服务员来不及逃生,被淹没在洞中。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了,隧道里潮湿阴暗,设施又差,还有污水臭味,空气浑浊,谁愿意再住那种地方?旅馆生意越来越萧条,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再往后,这里成了鲜果小贩堆放水果、催熟香蕉的地方。

    浣纱河,曾经流经全城人口最集中、经济最繁荣的地段。从浣纱河到浣纱路,也是一座城市变化的见证。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龚玉和  编辑:潘鑫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