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非遗不住博物馆,要沾烟火气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2-08-20 08:27   

河坊街上的蓝印花布、奎元馆里的虾爆鳝……

这些老杭州的最爱,近日入选省非遗解读入选密码

迢迢年华谁老去。那些历史中的注脚,旧时生活的精彩,总要以某种形式流传下去。

近日,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入选项目共202项。其中,老杭州们耳熟能详的好玩意不少:试问,幼时有几个杭州的80后没有穿过蓝印花布扯的衣裳?没拉着爸妈吃一碗汤香扑鼻的虾爆鳝面?

而这一次,像河坊街蓝印花布、奎元馆虾爆鳝等宁氏大面这些老杭州的最爱,都成功入选了浙江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什么样的遗产能被列入省非遗?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说,如何延续其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挑选出来的项目都具有生产性,能够一边生产一边保护,让遗产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不是让遗产仅仅待在博物馆里。”杭州市上城区文化局工作人员徐敏道出了其中缘由。

让接班人到德国留学,蓝印花布更国际

蓝印花布并不是杭州的地道特产,绍兴、桐乡乌镇等地风靡日久。那么,杭州的蓝印花布是凭什么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站住了脚跟?

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吴越人家(一新坊)的老板娘吴莹。她笑着告诉我们, 一是传统,二是突破。“蓝印花布的制作过程很复杂,分为印、染两大类,不管是哪一道工序都要仔细操作,才能印出一匹精致的布来。”这其中涉及的“漏版印染”等工艺就符合非遗要求的传统制作技艺稀缺性的特点。

制作一块蓝印花布费工费力,一路刻板、入染、晾晒下来就要一周时间,因此很多厂家都改用了机器印染。而在吴莹看来,手工蓝印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要传承就要保留其精华,因此到现在,吴越人家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工艺。

“色牢度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用自己的独特配方,做出来的花布色牢度好,花色品种也多。”手艺的精细能被外人所知,但要传承技艺还要突破局限,家族式作坊的内里艰辛,却只有自家人才知道。

蓝印花布独特美观,十分讨杭州本地和外地游客们的喜爱。但天然蓝草在逐渐减少,手工蓝印花布技艺繁琐,学起来很脏很累,年轻人多不愿从事。青黄不接的现状让吴莹把眼光投在自己女儿的身上。

吴莹的女儿今年24岁,是中国美院绘画系研究生,7月底刚从德国进修回来。“当初让女儿选择中德艺术研究生学院,就是想让她吸收国外的工业艺术设计灵感,回来以后可以深造研究。”

如今版画专业的她已能够独立制作出一匹蓝印花布来了。有了这位身兼数艺的新 “掌门人”,非遗的传承性也有了保证。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杨晓政 实习生 张梦月 周何燕  编辑:高婷婷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