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平方米的房间局促,但墨香满溢。记者 林云龙 摄
“好摄之友”里尔路过白堤,拍下了这一幕。
46岁的王永林是西湖白堤的一名保洁员。2月28日,他带着一大幅裱好的书法作品来白堤上班,吸引了不少路过的游客。
大家很好奇:一位保洁员为什么带着这么大一副字。原来,这幅字是王永林自己写的,“打算送朋友,就带出来了。”仔细一看,上面写的是一首词《沁园春·雪》,笔酣墨饱。
游人们赞不绝口。“临摹的,临摹的。”王永林不好意思地摆了摆手。
小小保洁员有这样的书法功底,他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前天下午,我们找到了他。
在西湖边上班,写书法 朋友挺羡慕我的
下午3点,王永林照旧上岗了。他中等身材,穿一身橘黄色的工作服,可能由于常年待在户外,皮肤黝黑,手上还戴着一双白手套。拿着簸箕、扫帚,在白堤上边走边清洁着路面。
“师傅,断桥在哪里?”“请问,孤山路怎么走?”每当有人向他问路时,他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来回应,在阴雨绵绵的西湖边,让人感到特别温暖。
王永林是江苏灌南县同兴村人,职高毕业。3年前,因为女儿的牵线搭桥,他从江苏来到杭州,在西湖边做起了保洁。“在西湖边上班,环境好,空气好,朋友听说后,还挺羡慕我的。”妻子也随他一起来到杭州打拼。3个孩子,两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还在老家念高三。夫妻俩来杭打工,就是为了给儿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
“我儿子的钢笔字写得也很好,可惜他不喜欢书法,我就不强求,随他去了。”王永林说,有人说写得一手好字是一种天赋,但他觉得“主要靠后天勤奋练习”。
王永林的书法启蒙是在小学三年级,“那时,我们同兴村小学有个美术老师,姓马,从城里来的,不仅画画得好,毛笔字写得更好,在村里非常有名。那时家家门上都会画画,这些画都是马老师画的。同学们都特别崇拜他。”
马老师第一次让大家临摹字帖,王永林写得很认真。写完交上去后,他得到了马老师的当众表扬,“这个字写得好。”
被偶像赞赏是多么大的荣耀,王永林受到激励后,从此更加奋发练字。“别人在玩的时候,我就一个人在家练字。”王永林说,家里没有条件让他拜师学艺,“我知道走这条路要花很多钱”,于是他就偷偷地学,“以前,我们村里还有个人字写得特别好,春节的时候,他经常会给别人写春联,我就站在边上看,他写一整天,我就看一整天。回去之后,我就模仿他那个样子。”
这一招果然有效。王永林21岁那年,也有人找他写春联了,一直写了五六年,“后来有印刷的春联了,就很少有人找我写了。”
不管条件好差,书法是我心底的梦
来到杭州后,他发现在自己工作的地方——西湖边,有不少同道中人,他们喜欢在湖边的空地上练字,“写得挺好的”,他也时常露一手。
他感觉,小时候的书法梦想,又回来了,而且越来越炽热。王永林说,“别人喜欢打牌、搓麻将,我只喜欢写字。每天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练一练。”
他每天晚上10点左右下班,回到家后,妻子已经入睡,他就悄悄铺开报纸,在上面练字。“宣纸比较贵,3尺大的,要1元一张,我就弄些报纸来练习。不管条件好差,书法一直是我心底的梦。”
昨天,我们去他家看了看。只有一个房间,五六平方米。一推门就能见到床,墙上贴满了王永林最得意的墨迹。靠墙边放着一张白色的电脑桌,占了1平方米左右,上面铺了几层废报纸。桌子下层有一个盒子,里面放着三支粗细不等的毛笔和瓶装墨汁。练习的字帖不多,七八本,搁在床上搁板上。他不好意思地说,“朋友知道我喜欢这个,好几本都是他们送的。”
王永林用毛笔蘸了点墨汁,没有对照字帖,信手在报纸上书写起来。柔软的笔尖在纸上灵动着,就像一场飞扬的舞蹈。
二三十秒,他就写完了一张。因为地方不大,他只能将未干的墨迹摊在地上晾干。“在杭州这三年,我已经记不清用了多少报纸,大瓶的墨汁至少用掉了200瓶。”
王永林还不满意自己目前的水平,大多是临摹书本,所以有时候去看书法展,会把喜欢的字体用相机拍下来,回家照着练习,“我喜欢柳公权的字体,也喜欢狂草。”
要写好字,王永林觉得首先要心情好,“心情不好的时候,我的字就会写得很潦草”,其次要注意力集中,“但有时候,我也会听会广播来调剂一下”。
他笑称,当年因为自己写了一手好字,有独特的“文人”气质,才吸引到了妻子。“那时,她说我跟别人不一样,我问哪里不一样,她觉得我文邹邹的,看上去很文雅,跟其他人就是不一样。但现在她一觉醒来,看到我还在写,就有点不太高兴。她其实是担心我不注意休息,心里还是蛮支持我的。她让我接下来再写几幅好字,她也想拿去送朋友呢。”
送人的这幅《沁园春·雪》,王永林并非一气呵成,“我花了四五天的时间,因为有的时候写得不好,有的时候写错了,有的时候写得太大了,一张纸放不下,所以就写得慢了。”
不过这位朋友还不知道王永林会书法。“这是一份心意,送其他东西太俗,送字别人应该会喜欢。”王永林说得很质朴,“我写字不是为了能成名,只是一种业余爱好,我的朋友喜欢,能给我的朋友带去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