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照顾第三代而移居杭州的老人数量倍增——
他们是我们的父亲母亲,他们来到大城市杭州,与子女住在一起,每天都能陪着孙儿……这在老家亲友看来,叫做享福。
可是,在不少老人自己看来,他们就是来“上班”的:老板是子女,工作是保姆。
不是没有向往过这座城市,但是生活其中,才觉得自己终究是上了年纪,不如年轻人能快速融入新环境。在几十年的习惯面前,这座城市显得陌生无比……
昨天,记者走近了生活在城西的两户人家的外来老人,记录下他们一天生活轨迹。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带给老人们不同的心境。
近年来,为了照顾第三代而移居杭州的老人数量倍增——
是在“天堂”享福,还是在子女家“打工”
老姚,60岁,湖州长兴人。儿子在杭州工作,儿媳是杭州本地人。退休后,老姚来杭州带孙子,家住城西沁雅花园。
一天逛两次超市
房子沿街,天不亮,老姚就被汽车声吵醒了。早上6点半在老家,这会儿他还在打呼呢!起床给孙子煮囫囵蛋。蛋,都是本鸡蛋,老姚从乡下挨家挨户,一个个收来的。
怕烫着孙子,老姚把煮好的囫囵蛋,浸在冷开水里,去叫孙子起床。
天冷了,小伢儿赖床。老姚一边讲故事,一边把小家伙从被窝里拖了出来。
穿衣、刷牙、洗脸、搽香香,最后剥好的鸡蛋送到孙子嘴边。
把孙子送进幼儿园后,老姚慢悠悠地走向了超市。挑了一把青菜和一把嫩芹菜,又买了一斤河虾,老姚只花了10分钟。
杭州的菜贵,还没乡下的新鲜。老姚总跟儿子说,开车回趟老家,多买点菜带回杭州。可儿子总说,省下来的钱,还不够付油费的。
老姚不坐公交车,每次都走路回家。锻炼了身体,又打发了时间。
回到小区,一看,时间过得真慢,才10点不到。老姚干脆把菜搁在了保安室,跟40多岁的保安大叔聊了起来。
中午12点半,老姚就着昨晚的剩菜,下了碗面条。面都没盛进碗里,就着锅直接吃了。反正一个人,少洗一个碗。
孙子要下午4点放学,午饭后,老姚觉得最难熬,只好看电视。
这个时候,就想着老伴的好了。如果她在,两个人就能坐公交车,去西湖边逛逛了。可老家开了个棋牌房,老伴放心不下,非要守着。
棋牌房一个月随便做做,3000元总有的,老两口的日常开销都在了,还能给孙子买衣服和玩具,关门太可惜了。
一个人窝在沙发里,看了会儿电视。好不容易等到下午1点,老姚开始给孙子准备点心了。
哈密瓜去皮,切成小块,放进保鲜盒里;甘蔗,就挑最嫩的那一段,还有小蛋糕和酸奶。
其实孙子根本吃不了这么多,但老姚就是想给自己弄点时间做做。
下午2点,老姚就出门了。他先去了一趟超市,东看西看,最后拎着3颗西红柿出来了。收款员朝他笑笑,他也笑笑,说是早上忘记买了。
每次,老姚都是第一个到的,等在幼儿园门口,和其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聊聊天。每天,也只有这个时候,老姚才能跟其他人说上几句话。
晚上6点,一家人吃好晚饭,儿子、儿媳只顾着孩子,对老姚说:爸,忙一天了,赶快去休息吧,明早还得起早送宝宝上幼儿园呢!
老姚搓搓刚洗完碗的手,一个人回到房间,关上门,躺在床上,给老伴电话,“今天孙子很乖,一个人吃了小半斤河虾,刚刚还给我唱歌了呢……”
早上5点,郑国强穿好衣服,牵着博美犬出去遛达了。苏金惠忙着烧早饭。
在小区公园,郑国强碰上了邻居老戴,他也在遛狗,两人约好了等下一起去花鸟市场,看着各自的小狗在草地上撒欢。
早上6点半,回到家,苏金惠已经买菜回来了。
7点半,郑国强踩着自行车送媛媛去幼儿园,然后在幼儿园门口等了一会儿,跟送完孩子的老戴会合,一起去城西花鸟市场。郑国强是那里的常客,一周起码去两三次,一些相熟的摊位老板,还会为他准备一个喝茶的杯子。
除了在花鸟市场买一些花草外,平时郑国强还会去城西几个工地转悠,挖一些泥土回家。
苏金惠在家也没闲着,先是例行打扫,然后是电脑时间。先是点开股票看一看,然后打开优酷网看看电视剧。苏金惠还有一个属于自己的qq,上面只有8个好友,但是每天头像都跳得很欢,这是她专门用来联系老家亲友的。
中午11点半,郑国强捧着几颗水仙球准时回家。老两口随便弄了些面条水饺当中饭。
午饭后,郑国强和博美犬一起进行午睡时间,苏金惠牺牲了睡眠时间,一口气把追的电视剧看完。
下午两点半,起床的郑国强开始在阳台上割水仙。
下午3点,苏金惠关上电脑,拿上打了一半的毛线下楼。她有着一双巧手,每天下午,小公园就成了她的毛线教学课堂。
下午4点,苏金惠回家做饭。郑国强翻了一会儿报纸,准备出门接媛媛回家。
6点半是郑国强一家吃饭时间。晚饭后由女婿收拾碗筷。7点,苏金惠出门。她要和几位邻居大妈一起去西城广场跳舞。7点半,郑国强带着欣欣出门,开始晚上的例行散步。
晚上9点半,老两口早早地钻进棉被,床下依然躺着小狗欣欣。外孙女媛媛的睡觉问题,则由女儿自己负责。
花鸟虫鱼加QQ的幸福生活
苏金惠,63岁;郑国强,65岁,两人都是温州乐清人,家住金都花园。两人是第二次来杭州,因为外孙女的出生。这次,一住就是5年。
申请老年卡的外来人口
逐年增加
上午8点多,城西骆家庄农贸市场内,人声鼎沸。
小贩们早就习惯了,来菜场买菜的老人们,口音天南地北,全国各个省份的都有。
不用说,都是子女在这里安家落户,然后搬过来照顾孙辈的。这两年,外来的老人们是越来越多了。
城西文新街道下面有60多个楼盘,从这两年办出的老年卡数量,就可以一窥外来老人的急速增长情况。
2008年,文新街道有200多位外地户口老人申请老年卡。2009年,新增400多张。今年以来,外来老人申请已接近600张。
他们大多是来照顾第三代的
这些老人来杭州大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看管第三代。有些老人很快习惯了杭州的生活节奏,找到了新朋友,挖掘出更多的生活乐趣。
而有些老人,身在杭州心在老家。平时生活的重心都在孙辈身上,除了孩子就没有了其他生活兴趣。
在菜场买菜时,总会唠叨老家的菜新鲜又便宜。在小区散步时,总会想起家乡的亲友,抱怨就连打麻将也不如在老家打得顺手。他们也会常常聚在一起聊天,可是大家的口音都很重,能听懂的其实没几句。
老家人说他们在杭州享福,而有的老人却把城市生活比喻成“坐牢”,总盼望着能够回一趟老家放放风。
现在住房条件好了
请老人来住绰绰有余
不习惯城市生活,却碍着子女的要求,不得不留在城市。很多老人想不通,当年孩子可是自己一手带大的,现在怎么变了,带孩子好像成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责任。
杭州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傅立群认为,外来老人应子女要求进城,帮带孙辈,这其实是城市化进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现象。
在上世纪80年代,很多社会责任,其实都是由企业承担的。老底子的单位,都配幼儿园,厂里还发哺乳服。孩子饿了,穿哺乳服的妈妈,可以抽空请个假,拐到就近的幼儿园,给孩子喂奶。
可现在呢?年轻人的房子越买越远,家在滨江,单位在市中心,来回开车就要一个多小时。再加上竞争激烈,压力大,早出晚归,根本没时间和精力来带孩子。
刚刚当上爸爸妈妈的80后,本身自己就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虽然没什么育儿经验,但带孩子的要求却很高。而现在的小宝宝,都很娇贵,不能出一点差池,一来保姆难请,二来请了保姆又不放心,最后只能把孩子扔给双方父母。
还有一点,也跟以前不一样了,就是现在的住房条件好多了。请老人来住,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