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2015年度协商计划,今年以来市政协就“深入贯彻‘杭法十条’,加强和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开展系列调研,形成24份调研报告,内容涵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服务业内涵拓展、人才战略实施、服务和监管强化等方面。10月22日,市政协召开十届二十次常委会议,委员们围绕加强和完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治杭州建设议政建言。市委常委、副市长范辉全程参加会议,认真听取委员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发言。她表示,委员们的调研和发言体现了鲜明问题导向、强烈责任使命和机遇意识,市政府将认真做好会议成果吸收转化,全力打造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杭州样板”。
建设全国领先法律服务高地
“法律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产业,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应把法律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来统筹谋划。”市政协常委、社法委主任辛薇在作会议主题报告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全国领先法律服务高地”的目标。她建议,杭州要把法律服务业纳入现代服务业的统筹发展规划之中,通过规划引领作用,着力培育一批高、精、尖的专业化、品牌化法律服务机构,立足杭州、辐射省内外、面向世界,特别是要培育一批国际化律师事务所,提升杭州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同时,要建立起公司化的律师事务所,利用律师团队协同和专业化优势,更好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发挥律师事务所这一高端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公平正义,护航法治杭州建设。
市政协常委何黎明是位律师,他认为,杭州要建设全国领先的法律服务高地,需要形成一个让法律服务嵌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良好环境。他介绍说,香港的法律服务机构一直都在承担社会管理功能。从公司注册,到报税,直至公司注销,市民都可以不找政府,但他必须去找律师、会计师。他说,“对杭州来说,就是要从原来的法律服务体系全覆盖,转型为将专业法律服务嵌入到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中的每一个环节。”他希望,党委、政府能够从依法治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重视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今后除上位法规定必须审批的环节之外,其他的都可以向法律服务机构开放。公民如果需要向政府办理任何民商事注册、登记,依法应当备案的事项、申请社会救济、查询政府相关信息等,都可以在分布于全市各处的法律服务机构里得到服务。
完善公共法律政府购买服务
公共法律服务涵盖法律援助、法制宣传、矛盾化解、法律体检等方面,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这需要由政府主导,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组织等资源和社会力量,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无偿或低廉的法律服务。为此,市政协社法委建议,将公共法律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制定“十三五”专项规划,明确与我市社会发展需求和财政保障能力相适应的服务范围、标准、内容等,通过完善政府购买等提供服务,以保障广大群众公共法律服务需求。
在分组讨论中,市政协常委楼玉宇进一步建议,要深入分析我市公共法律服务的供需关系,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者,制定一套符合实际、易于推广的杭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目录,作为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的采购范围,将老百姓最需要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委托给最合适、最擅长处理此类事务的律师,并构建起相应的机制加强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监管。
市政协常委杨金南赞同楼玉宇的观点。他表示,要在公共法律服务政府兜底的前提下,确定须由政府直接实施和可以由市场法律服务主体实施的内容清单,将后者交还给市场“无形之手”调控,为市民提供优质公共法律服务。
积极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时代,动一动手指,通过手机软件实现向专业律师咨询相关法律问题,技术上应该没有什么障碍了。在这方面,省内也已经有了成功案例。2014年宁波“掌上法律顾问”正式上线,该手机软件不仅可以留言咨询法律问题,还能定位查询法律服务点,查看律师事务所的介绍、律师的特长、联系方式等,方便而实用。
市政协委员程新杰在代表民盟杭州市委会发言时提出,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又是互联网之都、电子商务之都,更应顺势而为,借势而动,积极拥抱“互联网+”。他建议,在结合宁波“掌上法律顾问”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由市普法办、市司法局等牵头统筹,设计开发专属杭州的法律顾问APP。通过这一APP,市民可以寻找“最近的社区律师”、“我所在的社区律师”、“离我最近的婚姻法专长社区律师”等,并一键通话对接律师,完成法律问题咨询或选定服务律师。
分组讨论中,市政协常委林蔚也建议,要进一步整合我市现有的“网络律师团”、12348法律咨询电话平台、法律援助外网申请系统等资源,建立一体化法律服务平台,并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探索网上服务模式,实现网络平台和实体平台互通。
讨论中还有委员建议,要探索检索导流模式、互联网法律工具类模式、互联网法律服务交易平台等,就像阿里巴巴、天猫一样,实现订单、支付和服务的标准化,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互联网+法律服务产品”,在寻求合理律师竞标机制的同时,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资源保障用户合法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