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号子一喊起来,邵井祥浑身充满了力量。
邵井祥正在包饼。
这个蒸桶是邵井祥自己做的。
碾籽用的是大的碾盘,石碾直径足足有1米多。
沿着人民路的缓坡往下走,邵井祥习惯性地朝右手边望了望。
30多年前,就在这里,他从一名村里的生产队长,变成了淳安县粮油加工厂的工人,并且拜师学艺,掌握了一门传统的技术活——榨油。
据《淳安县志》记载,淳安曾是全国的茶油重点产地和重点县之一,历史上最多时,有176家手工榨油坊。
“其实,我去厂里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机器打油了,只剩下一台木车。”邵井祥习惯将手工木榨称为“木车”,不过这台木榨最终也只保留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如今,只要提及这台木榨,邵井祥总感到特别惋惜,“那台木车还是从老城(现在水下的淳安县老县城)搬上来的呢。”
邵井祥进厂时,师傅方恩生已经退休,但因为在榨油技术上是“第一把好手”,所以又被厂里返聘。至今,邵井祥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二伯父和师傅的一段对话,“老表啊,你那打油的技术一定要传下来啊,有用的,你要好好教哦。”
古法榨油整个过程包括炒籽、碾磨、蒸熟、包饼、装榨、榨油等多个步骤,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其中最关键的是炒籽,直接关系到出油量以及油的品质。
“有一次,一个客户请我们帮他榨蓖麻油,这个以前从来没榨过,只好去请教师傅,师傅就教了我一个绝招:炒的时候用耳朵去听,只要锅子里的蓖麻籽开始噼里啪啦响起来了,那火候就到了。”说起这些榨油的技巧,邵井祥有些眉飞色舞。
从师傅手上传承下来的好技艺,也让邵井祥拥有了一批忠实的客户。同样100斤菜籽,邵井祥的出油量就是比别人多,所以等着他炒籽的老客户就特别多,最忙的一次他三天三夜都没离开过炒籽的灶台。
“这做人做事关键是认真二字,你想啊,那些菜籽差不多是老百姓半年的收成,都是他们的汗水,来之不易哦,帮他们加工,不认真不行的,能多榨一点就多榨一点。”邵井祥觉得这是做人做事必须要有的责任。
2010年,邵井祥被列为杭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为古法榨油技艺的传承人,邵井祥对渐行渐远的古法榨油始终带着深深的感情。
“用木车榨油的时候,号子一喊,那个人全身的劲一下子就提起来,嗨啦啦,吽呀!嗨啦啦,吽呀!”67岁的邵井祥摆出了一副榨油的姿势,脸上的表情立刻生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