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师傅”持证上岗,“采摘游”乐了游客,种植大军遍布全国
建德杨村桥:一颗“金果”火了农民的日子
外国游客也爱“采摘游”。
一颗颗鲜红饱满的草莓,串起一个个发家致富的故事,装点着建德的美丽小镇杨村桥,催旺着农村经济,更红火了农民的日子。数字背后,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更离不开当地政府“保姆式”的护航作用。
远赴他乡,收益一年比一年“飘红”
春末夏初,天气微热,正是莓农们从外地返乡的时节。在梓源村村口,远远就能看见郑志宏带着妻子,开着气派的小轿车“衣锦还乡”。
“老郑,这车真不错啊,新买的吧?看来今年草莓卖得不错啊!”熟识的村民看到他,不禁打起趣来。郑志宏带着一家人在深圳种着十几亩草莓,一种就是十年。“去年效益特别好,能有80多万呢!”一年比一年“飘红”的收益,让他觉得在外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在杨村桥镇,跟郑志宏一样外出种植草莓的就有4000多人,加上本地的莓农,总人数足有6000多人,种植总面积超过10000亩,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中国草莓之乡”名副其实。作为当地主导产业之一,本地和异地的草莓亩产值从最初的两三万元达到现在的5万元,亩产最高的可达12万-13万元。
“零成本”不怕,“融资”惠农
别看现在郑志宏种草莓这么顺利,其实也有过难关。
“几年前,我们想扩大规模,多种几亩地,可手头上的钱只够周转周转,根本没有富余。”种植势头良好但由于资金不足,无力扩大规模的农民不止郑志宏一个。为解决莓农融资难,杨村桥镇政府充当起“桥梁”,积极向农户宣传银行、信用社的“小额贷款”业务,提供融资渠道。
“我们响应国家的惠农措施,提供多种优惠贷款,利息比其他行业平均要低1.5%。左右。信用良好的对象,10万元以下贷款一律采取信用贷款方式,无需担保。”当地信用社负责人介绍,今年全镇莓农共贷款2729万元,惠及274户农户。镇农办也及时为大家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及时发放农业补贴,支持草莓种植业的发展。
“草莓师傅”持证上岗,莓农升级
去年,绪塘村的王建文拿到一张“资质证”。“上回拿奖状都是上小学时的事儿了,年过半百再参加学习,感觉挺新奇。你别说,学了点技术之后,还真的不一样啦!”
“草莓师傅”培训班,是杨村桥镇扶持莓农的又一项创新举措。从2012年开始,每年六七月份在镇成人技术文化学校开展1到2次的免费草莓种植技术和知识培训,通过考核就可以拿到一张证书,成为“草莓师傅”。目前已有587名莓农顺利“升级”,成为 “持证上岗”的行家里手。今年,王建文还凭着手里的证书,到上海当起真正的“师傅”,对其他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年收入有10多万元。
技术,是杨村桥镇在发展草莓种植业中解决的又一个瓶颈。除了“草莓师傅”培训上岗,该镇还为有需要的农户开展育苗、种植、管理等培训,邀请省、市农科院人士和日本权威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仅2013年就举行了13次大规模的技术服务活动,让近500个莓农受益。
“除此之外,我们还定期给土壤消毒,并推广给水灌溉、太阳能消毒技术,鼓励大家使用有机肥,来提高效益。”镇农办主任陈烈光说。
“采摘游”乐了游客 ,火了经济
每到草莓的旺季,梓源村赵建明的草莓专业合作社里就人山人海。各地的游客都聚集到这里,体验亲手采摘草莓的乐趣。“我们和一些旅社、饭店合作,生意好的时候,平均每天都有上百个游客,几个月下来,光是门票收入就很可观。”赵建明是杨村桥镇发展草莓“采摘游”第一批实践者之一,尝到甜头后,他把自家草莓地扩大到300多亩,成了远近闻名的“采摘园区”。
“采摘游”是近年兴起的产业,既能亲近大自然、增加亲子互动,又能采摘水果、品尝美味,受到都市人群的热捧。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杨村桥镇鼓励和引导农民大胆创新,打破以往“种植——销售”的单一模式,让越来越多的莓农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目前,当地采摘点有数十个,其中大规模的有4个。近年来,草莓采摘游发展势头旺盛、增值显著。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接待人次已超15000人,经济效益达112.5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0个百分点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