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港社区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里的中岛式服务台。
“E家生活馆”内的“爱心食堂”。
笕桥镇东港社区探索了一套“e家全能”模式
在回迁安置小区里创出品牌
“你好,请问要办什么业务?”
这句简单提问,社工翁雯练了不下十几遍。“微笑时,嘴巴上扬的幅度要恰到好处;接待时,要站立服务;配合手势,又不能动作太大;遇到老年人,声音要提高几个分贝……”
她是笕桥镇东港社区的全能社工。
翁雯服务的地方,不是传统社区服务大厅一字排开的窗口,而是类似医院“导医台”式半圆形的小小服务台。
她查找档案、咨询政策,也不是普通的个人电脑,而是一台小平板,手指点一点,计生、社保、公积金、水电费一条一条展示出来,清清楚楚。
城市化建设已经驶入了快车轨道。
2012年以来,笕桥镇已经顺利完成了弄口、草庄两大区块的回迁安置工作,涉及住宅84幢、住房8000余套。接下来,花园、白石等社区也将陆续回迁,这意味着笕桥镇德胜路以南区块的回迁社区总体格局初步成型。
而这些回迁安置社区,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会存在着物业管理水平偏低、农转居观念转变难、社区管理体制转变难等棘手问题。同时,回迁居民对小区环境、配套设施、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社区治理模式如何从“农村模式”向“城市模式”过渡?笕桥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明显成效。 建立“ 家全能”服务模式 “‘全能社工’在我区还是个全新的概念,现阶段在东港社区试行,它要求社工不仅要具备全科目知晓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能处理社区事务的应变能力。”笕桥镇社会事务办主任丁州说。
根据区相关部署,全区的回迁安置社区现场会将在东港社区举行,为此笕桥在软硬件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全能社工”的培养。汤琼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培养一批样样在行的“全能社工”,东港社区在全区率先引进了“e家全能”服务理念。
什么是“e家全能”?
分开来看,“e”代表信息网络支撑的数字平台,包括数字管理系统、自助查询系统和掌上办公系统,促使社区建设服务迈入数字化。
比如说,东港社区专门配备了6台平板电脑到居民家中走访,以流动式“窗口”为居民提供帮扶救助、计生等方面的服务,打破原有的柜台式静态服务。
而“家”则代表温馨关爱、零距离服务居民。
一方面,让社工走出去与居民群众形成亲情互动,通过“片区包干、全程跟踪”的联系机制,以手持电子终端设备和居民面对面交流,以流动式“窗口”为居民提供“一家人”式的贴心服务,打破原有的柜台式静态服务。
另一方面,让居民走进来,感受敞开式办公、客厅化布置的氛围,以服务总台主动引导、全能社工日常服务、社工轮流常态化走访的机制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全面提高社工工作效率、提升为民服务能力,突出新时代居民服务新理念、打造服务新品牌。
“全能”则代表全科知晓、全能服务、全程跟踪、全员支持、全社会参与,是培养全能社工的重要平台。
这意味着,今后居民到社区办理事务,只需将所要办理的事项直接交给全能社工即可。而其他社工则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对社区居民的上门走访,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