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张家村文化礼堂。
临近中午,张顺振和张关梅还在祠堂里打乒乓球。
一位72岁,一位67岁,打得兴起时,张关梅整个人趴上了球桌,猛力一扣,“嗖——”,球飞了。
3年前,富阳张家村用了22个月的时间,把村里的祠堂修葺一新,钱花了不少,用了300多万元。
自此之后,村里老人们打球、搓麻将有了去处;妇女们唠嗑、跳排舞有了去处;过年过节时,村里还要弄台社戏,给四面八方回来的乡人热闹热闹。
在张家村人看来,祠堂是村里的老底子,走得再远,终有寄托。而时代赋予祠堂的意义,已非族谱延续和族人荣光这么简单,从今年开始,杭州计划在全市试点建成193个农村文化礼堂——在匾额、楹联、画像和家训的各种形式之外,更在乎建成乡野间的精神文化新地标。
“让子孙后代识理明义,有所作为”
10月,杭州市开了一次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推进会。
张家村作为优秀的试点案例,被推送至大家的眼前。
张家村在当地小有名气,村里的老祖宗张作楫在明朝时候官至三品,是当时富阳东洲一带最大的官儿。张氏祠堂也因此“沾光”,自万历三十九年之后的400多年间,祠堂五建五修,鼎盛时期达到了三厅十厢房的规模。
可惜由于战火纷乱等历史原因,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建筑未能保全。多年来,耕读传家的张家村人多了一桩再修祠堂的心愿。
2011年10月,这桩全村人的心愿得以了却,十角飞檐、双狮守门,中堂还有“光禄寺卿”的金色匾额,用来纪念老祖宗张作楫,村里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像足了之前的张氏祠堂。”
杭州文广新局副局长张朋在参观时拍了几张照片,放到了微信上,“很多人来点赞,说这个村很漂亮,问在什么地儿。”
除了外景雅致,更多村中的礼仪事件,也被添加其中。
章勋浩是东洲街道的宣传干事,直接参与了张氏祠堂的重修。“我们把村里的几位校长和老师全部找回来,让他们口述村史和好人好事,再书写到祠堂的道德墙上。”
在“和”字这一章节,详细记录了去年9月该村一村民不幸突发急性肝炎后,全村100多人在村委办公楼前为其卷袖献血,共计22300毫升。
章勋浩说,“我们这么做的目的,除了让村民们平时有聚有玩的地方,也要让大家有学习的地方,让子孙后代识理明义,有所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