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弟子规》、《论语》;新叶昆曲、李家断龙、畲族民歌……传统文化散发着永恒的无限魅力,怎样将这些宝贵财富转化为现代教育的珍贵资源?近年建德市教育局做了不少探索,让千年严州文明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诵读经典
让传统文化在耳濡目染中积淀
在新安江第二小学,每天早晨7点半校园广播都会准时播放20分钟的经典名篇,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老师都会带着同学们朗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学校还将国学与书法相结合,把《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当作软笔书法的练习作品,每日一诵已成为该校的必修内容。大同第一初级中学则在全校开展 “晨诵、午读、暮醒”活动,每个教室设立书虫乐园,供大家交流阅读,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
让国学经典走进孩子心灵,建德市教育局大力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创造性地开展经典传统文化教育。航头小学、实验小学、新安江第一小学等充分利用校园中的墙壁、走廊、橱窗等,将中国诗词歌赋、民族音乐、国画、中国建筑、民族民间体育、中华戏剧等浓缩,精心布置其中,使教师学生于不经意间了解和喜爱上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让地域文化在手口相传中升华
走进梅城初中,常常能看见一群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舞动虾灯,随着鼓乐的节奏,虾阵变化多端,场景好不热闹。 “严州虾灯”始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30多年历史,是全省唯一的虾灯,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5月,“严州虾灯”传承基地落户梅城初中,学校专门组建严州虾灯表演队,让丰厚的“严州虾灯”文化,在这里开花结果。
新叶昆曲、李家断龙、畲族民歌……在建德,和“严州虾灯”一样的优秀地方文化遗产不胜枚举。该市各中小学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设立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传承优秀地域传统文化。地处浙西地区的大同镇,有着畲族家庭近百户,每年有100多位子女就读大同一小,学校也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学校。大同一小组织师资力量编写校本教材《畲韵一小》,系统介绍畲族历史、畲族赛歌、畲族服饰、畲族美术,同时还建立畲族文化陈列室,举办畲族文化节,让城乡孩子参与实践,了解畲村、了解畲家少年、了解畲农生活。
社团活动
让经典文化在欢声笑语中传递
玩是孩子的天性,大慈岩中心小学在孩子的玩耍中注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孩子不仅玩得开心,玩得高兴,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2009年6月,新叶昆剧入选浙江省十大非遗新发现。大慈岩中心小学成立 “新叶昆剧少年班”社团,把传承人请进校园,教孩子们识谱、练功、学唱。同时,学校还组建32个小社团,将打弹珠、滚铁环、放风筝、踩高跷等传统游戏纳入社团学习内容。
明珠小学在每个寒暑假以及传统节日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传统文化套餐作业,积极参与各种民俗活动,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