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时政要闻   领导重要讲话   新政解读   新政要览   图片新闻   杭网议事厅   区县传真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杭州新政 > 市委、市政府文件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9-04-11 11:06:30 杭州网

杭政函〔2019〕4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杭州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19年4月5日

杭州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整体协同、治理有效、服务高效的数字政府,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8〕48号)文件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战略思想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落实省、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决策部署,按照全省一盘棋、一张网、一朵云要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总牵引,以建设“移动办事之城”“移动办公之城”为总目标,以“城市大脑”(综合版)为关键支撑,以全市大数据资源中心为基础设施,以构建业务协同、数据共享两大模型为基本方法,全面推进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政府运行等六大领域政府数字化转型,打造实时、在线、共享、安全和整体协同、运行高效的数字政府,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好“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排头兵,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

(二)发展目标。

到2019年底,“移动办公之城”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基本建成,政务钉钉基本功能实现政务工作全覆盖,完成“8+13”全省统建重大项目在杭州贯通落地,完成杭州市协同办公应用接入“浙政钉”,完成10项以上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标杆应用建设并在“浙政钉”集约化平台和应用商店上架;“移动办事之城”拓展接入事项、提升功能体验、强化数字化应用,6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移动可办”,7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一网通办”,90%以上公民个人事项“一证通办”,“杭州办事服务”APP累计实现300个事项应用,综合自助机累计实现256个事项应用,并向法人办事事项拓展;“城市大脑”(综合版)完成10个以上重点领域、20个以上应用场景建设。

到2020年底,“移动办公之城”政府履职六大领域专业应用实现全城覆盖,20个以上“城市大脑”应用场景和市、区县(市)两级微应用在“浙政钉”集约化平台和应用商店上架;“移动办事之城”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提高政府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智能化水平,市、区县(市)两级100%政务服务事项全流程“一网通办”,8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移动可办”;“城市大脑”(综合版)应用的领域不断拓宽,政府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便捷化水平显著提高,完成30个以上应用场景建设。

到2022年,“移动办公之城”“移动办事之城”全面建成,实现政府核心业务全覆盖,“城市大脑”(综合版)与政府履职全面深度融合,大数据成为处理复杂治理问题的有效手段,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机制较为健全。数字政府有力撬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发展。杭州成为全省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为全国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杭州样本。

(三)基本原则。

1.统筹谋划、集约共享。按照全市“一张网、一朵云、一个大脑、一个库、一批领域”的要求加强顶层设计,依托国家、省统一业务应用、应用支撑和数据资源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全域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高效服务、协同治理。

2.移动优先,双城联动。顺应移动化大趋势,强化用户意识,实施移动优先策略,建强“城市大脑”(综合版),通过“移动办公之城”与“移动办事之城”双城联动,统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

3.创新机制,开放合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市场竞争、开放合作,创新有利于构建企业生态、投资生态、产业生态“三态合作”的项目开发模式。坚持规划方案和项目试点双统筹,实现全市一盘棋一体化,建成一个推广一片。

4.安全可靠、有序运行。统筹提升政府数字化发展水平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坚持网络安全与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构建网络安全综合防御和国产化自主可控体系,保障关键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安全。

二、总体框架

(一)基础架构。

贯彻落实省政府数字化转型“四横三纵”七大体系。“四横”,即全面覆盖政府职能的数字化业务应用体系、全省共建共享的应用支撑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三纵”,即与改革目标相匹配的政策制度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组织保障体系。

1.业务应用体系。全面梳理政府部门核心业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打破条块分割、单部门内循环模式,建立业务协同模型,构建覆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政府运行等六大领域的业务应用体系。统筹建设一批统建基础性通用应用系统,协调推进各级各部门专业应用系统建设,逐步实现政府履职数字化全业务覆盖、全流程贯通。各类应用系统按照公共组件集成和统一标准接口开发,实现互联互通、业务联动、数据共享。

2.应用支撑体系。统筹规划一体化应用支撑体系,包括“一窗受理”、公共支付、公共信用、可信身份认证、电子签章(签名)、电子归档、地理信息服务、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通用组件,为各级各部门开发业务应用提供公共支撑。

3.数据资源体系。统筹建设公共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共享平台、分析挖掘平台、开放平台等设施,以及基础数据库、主题数据库、部门数据仓等数据资源。加强数据资源规划、采集、存储、共享、开放,提升数据质量和价值,构建全市共建共享的大数据资源体系。

4.基础设施体系。统筹建设电子政务网络、政务云平台,加强网络安全及运维保障,推进部门专网整合。为各类业务应用提供统一、安全、稳定、高效、按需使用的基础设施资源。

5.政策制度体系。强化制度保障,加快推动和制定完善政府数字化转型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在业务流程再造、数据共享开放、网上政务服务等方面制定配套管理制度,修订与数字化转型不相匹配的规范性文件,优化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环境。

6.标准规范体系。强化标准化建设,建立政府数字化转型总体要求标准、数据共享标准、业务管理标准、技术应用标准、政务服务标准、安全运维标准、系统集成标准等。在国家和省政务信息化标准框架下,加快制订完善我市政府数字化转型业务、技术和运行管理系列规范,推进标准、规范贯彻落实。

7.组织保障体系。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协调机制,推进政务数据管理机构改革,提升各级公务人员数字化素养,加强电子政务队伍建设,营造改革创新的组织文化。

(二)层级架构。

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我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实行市级平台支撑,市、区县(市)两级应用开发和运行保障,并与省平台全面对接。

政务网络、政务云、大数据中心和重大基础性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由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由市统一部署。各级政府部门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新建系统统一部署到政务云,已有系统逐步向政务云迁移。

应用系统由市、区县(市)两级政府及部门在统一应用支撑体系下开发,其中重大公共性应用系统、各行业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实行市统一建设部署;鼓励区、县(市)政府部门在统一基础平台、统一开发标准、统一应用框架下,探索建设本地特色业务应用,形成成功案例后在全市复制推广。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对接省统建支撑应用体系,建强杭州城市大脑。

全面对接国家、省业务应用体系、应用支撑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建强“一个大脑”,完成“城市大脑”核心平台建设,强化数据运算,支撑行业应用;拓展“一批领域”,不断实现城市智能化治理的全领域覆盖。

1.抓好与省“四横三纵”七大体系同源同步和功能扩展工作。坚持以需求应用为导向,做好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落地工作。(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有关单位)

2.推进“城市大脑”(综合版)全面接入应用。提高交通治理领域应用实战能力,拓展警务、城管、环保、医疗、旅游、住房、安全、亚运、农业等领域应用,推广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协同治理“枫桥经验”,推进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信访和人民调解联动体系、基层治理四平台协同融合,全面提升人工智能、机器换人应用深度,不断创造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杭州范例。(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有关单位)

(二)全面实施省市重大项目,建设“移动办公之城”。

以全省统一的“浙政钉”掌上办公平台为入口,以“城市大脑”(综合版)为支撑,围绕政府履职六大领域,建设“移动办公之城”,实现信息沟通、移动办公、协同审批、业务汇聚,推动扁平、透明、移动、智能的办公方式,加快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域业务协同与数据共享。

1.经济调节领域。推进全省审计监督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杭州试点;依托全省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数字化平台数据资源、指标分析组件和展示组件,开展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运行监测数据实时汇聚分析,建立基于“浙政钉”集约化平台的移动端分析展示;推进全省政府采购云和全省统一公共支付平台在杭州的贯通落地应用;实施杭州市政采信用融资数字化工程,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建立基于“浙政钉”集约化平台的移动端应用。(责任单位:市审计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2.市场监管领域。推进全省统一行政执法监管平台杭州试点;依托全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信用接口嵌入功能,实现权力事项信用产品应用及结果反馈;推进全省金融风险“天罗地网”监测防控系统在杭州的贯通落地应用;围绕构建大监管、大服务、大维权的新格局,形成标准规范库,实施杭州市市场监管数字化工程,构建主体登记平台、日常监管平台、执法办案平台、投诉举报平台、智慧网监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建立基于“浙政钉”集约化平台的市场行为精准、高效汇聚监管体系。(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金融办)

3.公共服务领域。推进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杭州试点、全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3.0(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管理系统)杭州试点、全省“之江汇”教育广场系统杭州试点、全省“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项目杭州试点;推进全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系统、全省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和全省文化和旅游信息服务平台在杭州的贯通落地应用;基于“浙政钉”集约化平台,接入实体大厅端、个人固定端、移动端、自助端等“四端”协同政务办事服务后台,实施杭州市公共服务监管数字化工程,打通省政务服务网系统,统一用户注册和认证体系,实现一次登录,按权限浏览管控全市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业务;逐步实施杭州市智慧信用就医数字化工程、杭州市智能亚运数字化工程、杭州市全域旅游数字化工程和杭州市跨境贸易数字化工程建设。建立基于“浙政钉”集约化平台的移动端应用。(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建委、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信访局、亚组委、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跨境电商综试办)

4.社会管理领域。推进全省基层治理四平台、欠薪联合预警系统、散装水泥专用车辆安全共治系统和危险化学品风险防控系统在杭州的贯通落地应用;实施杭州市交通治理数字化工程、杭州市城市管理数字化工程、杭州市交通运输数字化工程和杭州市综合警务数字化工程,统一采集治理事件,整合打通条块系统,在线实时记录网格神经元多种多样多维数据,实现多渠道信息集中共享、突发事件综合指挥,形成上下联动、功能集成的一体化基层治理信息化体系,为实现综合指挥、全科网格、平台运行提供汇聚指挥。建立基于“浙政钉”集约化平台的移动端应用。(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人力社保局、市建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交警局、市城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

5.环境保护领域。推进全省生态环境协同管理系统和国土(自然资源)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在杭州的数据归集和贯通落地应用;依托全省生态环境协同管理系统数据资源、业务协同模块和主题库,实施杭州市环境监测治理数字化工程,开展基于“浙政钉”集约化平台的环境监测治理移动端应用场景建设,实现各类环保数据和业务汇聚治理。(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6.政府运行领域。实施杭州市办公协同数字化工程,开发公文处理、工作安排、专项工作、督查督办、信息报送、工作交流、应急处置等功能;推进杭州市信息化项目全流程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对政府数字化转型重大项目的规划制定、项目申报、前置评审、项目执行、项目验收和绩效评估等环节的全流程移动管理;开发杭州市“一键达”人工智能平台,通过驾驶舱、仪表板、热力图等多种呈现形式,实现丰富、及时、准确的六大领域数据融合分析应用,辅助各级政府决策;按照办事标准化、信息化、集成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各机关单位层级间、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着力解决多次跑、多头跑、时间长、环节多、签字烦等问题。(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委办公厅、市跑改办)

(三)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优“移动办事之城”。

聚焦“简化办、网上办、移动办”,依托“一窗受理、四端协同”平台,深化“移动办事之城”建设。

1.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浙里办”、“杭州办事服务”和综合自助办事服务机在线渠道,推进与实体大厅“两厅融合”,线上线下同步,强化移动办事终端建设。进一步丰富“杭州办事服务”和综合自助办事服务机在线办理事项,将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生活服务统一纳入,按照群众办事频率,分批加快对接,做到“应纳尽纳”。(责任单位:市跑改办、市审管办、市数据资源局)

2.实施综合政务服务大厅改造升级,依托“一窗受理”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创新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管理模式,全面推进“减窗减人”。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医疗健康、社会保障、社会救助、法律服务、网上查档、快递送达、二维码、人脸识别等数字化惠民应用接入,全面提升政务服务窗口综合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审管办)

(四)全面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强化体制机制建设。

依托杭州市数据资源中心,加强数据资源和基础设施等一体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协同市级部门营造政府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环境。

1.做优数据资源体系。汇聚“一个库”,汇集城市数据,形成全市数据的“大水库”,实现多库数据同步、负载均衡及海量处理。推进市域水务、电力、燃气等公共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水电气数据实时归集共享。提高公共数据共享平台服务效率,提升运行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服务能力,探索数据利用实时、在线、共享、安全杭州样本。(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2.做强基础设施体系。打通“一张网”,有序整合专网,着力破除部门专网壁垒,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做大“一朵云”,以政务云为主体,融合部门、区县(市)计算资源,构建逻辑集中的“一朵云”。建设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物联网感知体系,实现各类物理感知数据共享使用。加快建设“雪亮工程”,推进市、区县(市)、乡镇(街道)三级视频信息共享。(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

3.提升政策制度体系。落实《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浙江省公共数据和电子政务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完善政府数字化转型实施细则。完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办法。落实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和数据保护机制。加快推动数据领域立法,对数据使用、数据开放、数据运营、数据授权、第三方开发等合法合规性进行统一规范。(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4.构建标准规范体系。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数字化转型标准化建设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18〕79号)总体框架,加快构建数字政府标准体系。启动数据领域立法调研,重点推进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对数据汇集、数据平台、数据安全、数据应用等关键领域,优先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围绕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编制、公共数据管理、基础数据库建设等,制定统一的基础标准规范。(责任单位:市数据资源局)

四、实施保障

(一)健全工作体系。在杭州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下,各级各部门要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加强对政府数字化转型的组织领导和统筹推进。制定工作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与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按照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的要求,建立重大(试点)工程跨部门、跨层级协同推进机制。各级政府要建立持续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有效支撑数字化业务系统平稳高效运行。

(二)明确责任分工。在杭州市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数据资源局)要加强日常工作统筹协调、督查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负责协同做好政府数字化转型重大项目立项、预算等管理工作。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等部门负责协同抓好网络安全工作。市市场监管局负责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的标准体系建设。市司法局负责数字政府建设法规保障,清理不适应数字政府建设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市人力社保局负责研究制定政府数字化转型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工作。

(三)强化资金保障。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创新政府数字化转型工程建设新模式,各级政府要建立日常工作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运营模式,大力引进社会投资,建立探索轻资产运行、政府购买服务、按服务计费管理办法,推动形成投资生态、企业生态、产业生态。建立完善建设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和评估体系,规范项目统一决策和组织实施程序,建立政府数字化项目全口径备案管理机制。

(四)加强人才保障。加强政府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一批通晓政务业务、熟悉信息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深化大数据讲堂,全面提升各级干部数据素养,将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列入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加强舆论宣传,不断提升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公众认知度和社会应用水平,推动数字应用入校进企进社区。

(五)健全评价体系。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纳入综合考评。开展重大任务落实情况督促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建立规范化管理档案,加强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和考核监督。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网    作者: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大政纵览
image.png
 

·2019杭州市两会

·拥江发展正当时 全力建设新城2.0 

·乡村振兴 实践新战略 绘就新画卷


大政图鉴
 
50份老报纸,见证杭州 ...
 
“村”暖花开 踏青游
 
“口碑街”来了
 
萧山区举行“五一” 专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7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