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时政要闻   领导重要讲话   新政解读   新政要览   图片新闻   杭网议事厅   区县传真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杭州新闻中心> 杭州新政> 市委、市政府文件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
2017-02-27 09:22:02 杭州网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杭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

杭政函〔2017〕29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2月20日

杭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全民健身是实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我市在全国、全省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基础保障。为确保我市全民健身工作有效开展,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国务院令第56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浙政发〔2016〕39号)和《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八八战略”实践,肩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新使命,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育健康人群为根本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承办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和2022年亚运会为契机,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工作,加快完善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我市共建共享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全市城乡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显著增强,体育文化素养明显提升,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科学化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各项指标继续在全省处于领跑示范地位,并位居全国重要城市前列;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努力提升体育场地建设、体育组织建设、健身活动开展和科学健身指导的水平,促进我市体育健身事业发展提档升级;依托山、河、江、湖等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等人文资源及省会城市区位优势,以体育设施便民化、体育社会组织系统化、群众健身活动常态化、健身产品多样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化、体质健康测试网络化、体卫结合科学化、城乡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努力建成与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覆盖城乡、便民利民亲民、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显著增强,经常参加体育健身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全市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其中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全市总人口的55%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即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全市总人口的42%以上。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运动健身技能,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推进职工、农民、妇女、幼儿体育工作,城乡居民(不含在校学生)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95%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显著提高,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升。

  (二)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依据杭州城市规模、空间布局及新型城市化演进等要素,合理规划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体系。优化重大体育设施区域布局,推进全民健身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体育场馆内公共卫生设施管理,公共卫生间及卫生设施配置满足需要,设施完好率达98%以上,保洁水平不低于市区公共卫生间、城市家俱的管理水平;体育场馆内垃圾分类率达100%,无障碍设施覆盖率达100%。不断完善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对现有体育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推进城乡结合部、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各类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有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100%。到2020年,新建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全民健身公园1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基层社区(中心村)全面建成“15分钟健身圈”。

  (三)健全和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各区、县(市)体育职能部门编制健全,建有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鼓励乡镇(街道)建立体育分会,村(社区)建立体育健身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企业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等组织,城市街道和农村新型社区体育组织实现全覆盖,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面深化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推进政社分开,规范管理制度,不断培育和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能力。到2020年,新增体育社团8—10个,推进省级先进体育总会和体育社团创建工作,各区、县(市)体育总会均达到省级先进体育总会标准,50%的市级单项体育社团达到省级先进体育社团标准。

  (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各区、县(市)依托山水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在山上、水上、广场上和河边、湖边、江边(以下简称“三上三边”)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努力为残疾人提供均等的公共文体服务,实施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有序推进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发展。通过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及单项比赛,全力推进群众性足球和校园足球运动开展,大力普及健身跑、健步走、登山、骑行、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气排球、网球、广场舞、轮滑等参与性强、普及面广、健身价值高的体育运动项目。全市每年举办有一定规模的健身赛事(活动)不少于600场。

  (五)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

  通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和非奥项目培训基地,不断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非奥项目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培养,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业务素质和指导水平,壮大为基层提供体育健身辅导和服务的专业人员队伍。到2020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5000人。大力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做到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

  (六)科学健身水平不断提升。

  树立大健康理念,努力推进体卫有机结合,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通过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建设,有效开展体质测定和运动能力评估工作。到2020年,新建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中心2个以上,全市有千分之三人口进行国民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并根据体质测试情况,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活动的吸引力,不断提高科学锻炼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身心健康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使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充分认识全民健身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全民健身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形成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中的作用。

  (二)提升体育设施建设水平。

  全面推进杭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确保在规划期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大力推进区、县(市)级全民健身中心项目建设;推进陈经纶体校、杭州市游泳健身中心、杭州体育馆、杭州市体育中心等现有体育设施的改造升级。从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出发,继续推进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工程,建设面向基层群众、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馆、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路径”器材更新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运转有效的室外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机制。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和项目,统筹兼顾城乡、区域和场地条件,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及示范点。鼓励对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存量设施进行改造,并充分利用绿道、绿地等场地,增加居民体育锻炼、健身场所。结合美丽乡村、风情小镇、文化礼堂、体育小镇、健康村镇等建设,统筹推进乡镇、社区多功能运动场项目建设。

  (三)提升体育社会组织服务水平。

  提高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加强全市各级体育总会建设,积极推动体育总会工作网络向乡镇(街道)延伸,使体育总会在体育社会组织中起到引领作用,带动各级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进体育社团社会化、实体化改革,按照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原则,增强体育社团的自我发展能力。实施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培育工程,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优化体育类民办非企业的发展环境和土壤,加大对体育基金会的引导、规范和扶持力度,促进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和体育基金会等体育非营利性组织健康发展。

  (四)提升健身活动水平。

  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三上三边”体育健身圈,支持各区、县(市)按照“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便利”的原则,结合实际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群众体育健身圈,开展丰富多彩、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逐步实现群众健身活动常态化、生活化。广泛开展健身知识进街道、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事)业单位活动,扎实开展以青少年“阳光体育”为重点的校园体育活动,积极推广面向新杭州人的健身活动;通过街道、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组织,广泛开展街道、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引导广场舞等健身活动规范有序开展,形成广泛参与、形式多样、区域联动、极具杭州特色的全民健身新局面。大力培育具有杭州地域特色的全民健身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项目,重点打造杭州国际马拉松比赛、“冲浪中国”嘉年华系列活动、杭州国际毅行大会、“全民健身日”系列活动、横渡钱塘江等全民健身赛事品牌和活动。借助承办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和2022年亚运会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与赛事同行”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和开展。

   (五)提升健身指导水平。

  加强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培养专业技能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和非奥项目教练员。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壮大基层体育骨干队伍,不断提高健身指导水平,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以大健康理念为引领,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大力宣传“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理念,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科学健身意识和能力。积极探索体育与卫生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点建设,形成具有杭州特色的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网络体系,出色完成国家与省下达的各项国民体质监测任务和全市千分之三人口国民体质测定任务,及时向社会公布国民体质监测与全民健身活动各项指标情况,以监测成果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六)扩大体育健身消费。

  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精神,充分认识全民健身服务业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兴办全民健身服务业,培育和形成一批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的全民健身服务企业和品牌,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建立和完善体育服务规范,加快推行体育服务质量认证制度,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提高全民健身服务水平。培育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识,扩大体育消费规模,优化体育消费结构,到2020年,全市体育消费总规模大幅增长。

  四、保障措施

  (一)法治和政策保障。

  全面落实“依法治体”,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努力构建与“法治杭州”建设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根据《杭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加强全民健身工作与精神文明、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旅游、科技、养老、助残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全民健身相关产业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加大体育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管理,为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法治保障。

  (二)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加强对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全民健身事业,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群众健身消费。依据政府购买服务总体要求和有关规定,制定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目录、办法和实施细则,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体制机制保障。

  树立制度创新和现代治理理念,强化公共服务职责履行,理清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政府在全民健身工作领域的事权关系,明确事权边界;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体育公共服务资源中的作用。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的全民健身领导协调机制、政府向社会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机制、促进部门协同的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机制,以及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多元共促机制,促进全民健身事业提档升级。

  (四)人力资源保障。

  培养一支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覆盖组织、管理、研究、健康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民间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挖掘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体系以及经费投入、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不断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努力构建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体系,确保我市全民健身组织规范化、指导科学化、活动常态化、志愿服务长效化。  

  (五)评价与激励保障。

  根据“四提升四覆盖”要求,优化全民健身发展核心指标、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更加客观地评价全民健身发展水平。通过对公众健身服务满意度、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城乡居民体质监测指标等进行评估,实现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过程的监控与评估。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发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证章,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试行体育健身消费补助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鼓励开发和运用体育组织、体育场馆、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品牌和名称、标志等无形资产,促进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六)信息、科研服务保障。

  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与新媒体的重要作用,探索“互联网+全民健身”发展新模式,研发杭州市全民健身网络服务平台和全民健身基础数据处理系统,完善体育健身电子地图、社区体育服务配送、全民健身活动信息等内容,为城乡居民提供及时便捷的全民健身资讯,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网络体育健身服务,提高全民健身服务信息化水平。做好体育与卫生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体育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作用,开展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对全民健身基础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合居民体检报告,研制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应用于市民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有效地促进城乡居民科学健身。出版一批高质量的全民健身科普图书、培训教材、音像制品,宣传普及科学健身和意外伤害应急处置知识,提高市民体育健身的科学素养。

  五、组织实施

  (一)杭州市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落实相关责任,强化统筹协调;各部门、各行业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全民健身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各区、县(市)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汇报,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按照国家、省、市的要求,制定本区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要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评估考核机制,加强检查与成果评估。市体育局和各区、县(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国家、省、市全民健身计划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中期要对全市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工作;期末要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评估报告报同级政府,并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    编辑:余彦君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大政纵览
 
大政图鉴
 
一点唾沫 测你未来
 
党代表参观 G20杭州峰 ...
 
屋顶违建 一个不留
 
维和警队 重任出征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