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时政要闻   领导重要讲话   新政解读   新政要览   图片新闻   杭网议事厅   区县传真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杭州新闻中心> 杭州新政> 市委、市政府文件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2016-10-21 10:08:34 杭州网

杭政办函〔2016〕114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实施。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0月17日

目 录

前 言 ……………………4

一、基础和背景…………………… 6

(一)三年对口帮扶主要成效……………………6

(二)“十三五”对口帮扶背景……………………10

二、思路和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帮扶原则…………………… 12

(三)帮扶目标 ……………………14

三、任务和工程 ……………………15

(一)强化共建,积极打造产业帮扶合作新模式 ……………………15

(二)注重电商,着力帮助苗侗特色品牌出山…………………… 18

(三)促进就业,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和劳务合作…………………… 20

(四)突出引领,帮助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寨 ……………………22

(五)教医为先,全力推动公共服务帮扶合作 ……………………23

(六)注重理念,继续加大智力帮扶合作力度…………………… 26

四、项目和资金 ……………………28

(一)项目选择导向 ……………………28

(二)精准扶贫项目重点 ……………………29

(三)优势帮扶项目重点 ……………………30

(四)项目资金安排 ……………………31

(五)具体项目安排 ……………………32

(六)资金使用管理 ……………………32

五、实施和保障 ……………………34

(一)健全帮扶机制 ……………………34

(二)强化监督考核 ……………………35

(三)营造良好氛围 ……………………36

前 言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下辖16个县(市)和10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聚集33个民族,户籍总人口4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6%,是全国苗族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全州有20个重点民族文化旅游乡镇和100个重点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村寨。全州生物物种繁多,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2.78%,重晶石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素有“森林之州”“天然药库”“苗侗药都”“百节之乡”等称号。2015年黔东南州地区生产总值811.5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173元、6863元,截至2015年年底,黔东南州尚有贫困人口81.34万人,贫困发生率20.9%。

2013年,国务院启动新一轮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确定杭州在内的8个经济发达城市对贵州省除贵阳市外其余8个市(州)实行“一对一”对口帮扶。自2013年7月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导下,在杭州市委、市政府和黔东南州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两地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杭州市紧紧围绕“产业合作、教育合作、人才培养合作、旅游合作、现代农业合作、文化合作、民生合作”七个方面,对口帮扶合作取得明显成效,为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黔东南州全面脱贫、同步小康的决战决胜期。对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持续做好“十三五”时期对口帮扶工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11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对口帮扶贵州省黔东南州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委办发〔2013〕51号)、杭州市和黔东南州两地签署的对口帮扶框架协议书以及贵州省扶贫办《关于开展对口帮扶“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黔扶领办通〔2015〕8号)、《黔东南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并与杭州市和黔东南州的相关规划衔接,特制定本规划。规划范围为黔东南州行政区域,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一、基础和背景

(一)三年对口帮扶主要成效。近三年来,在国务院扶贫办和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政府主导、各方配合、突出民生、统筹推进、注重‘造血’、务求实效”的工作要求,围绕黔东南州群众最关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问题,杭州市和黔东南州密切协作、精准发力、定向施策,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对口帮扶任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十二五”期间黔东南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4%、实现“三高于”目标,三次产业实现“两升一降”,贫困人口减少85.9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21.2个百分点,为“十三五”时期对口帮扶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

1.两地互访交流频繁,日趋常态。近三年,黔东南州与杭州市的交流往来达100多次,其中市(州)级领导带队开展交流达16次,两地主要领导开展高层次互访交流和实地调研频繁。杭州市发改委、市农业局等30多个市级部门(单位)和余杭区等13个区县(市)、杭州经济开发区先后多次到黔东南州开展对口帮扶,签订了16个县(市)对口帮扶框架协议和15个部门专项帮扶框架协议,形成了常态化交流机制。

2.帮扶项目顺利完成,基础夯实。按照《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工作计划(2013—2015年)》,突出职业教育、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公共服务等重点,三年安排对口帮扶项目119个、帮扶资金9400万元,且集中近三分之一的帮扶资金(3200万元)重点帮扶凯里市、台江县、岑巩县等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第一批、第二批对口帮扶项目全部顺利完成,第三批40个对口帮扶项目有序推进,项目进度达到预期目标,大大改善了黔东南州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有力促进了黔东南州教育、文化等民生事业发展。

3.五大平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杭州市积极搭建和完善电子商务平台、产业招商平台、旅游推介平台、农产品展销平台、文化会展交流平台等对口帮扶“五大平台”,大力开展电子商务拓展、招商推介、旅游合作、文化和会展交流、农产品展示展销等交流活动。产业园区共建有序推进,凯里·杭州经济开发区协作园正式挂牌运营,黔杭电子商务产业园(凯里互联网众创产业园)已引进100多家企业入驻,麻江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台江休闲观光农业(扶贫)示范园区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共同推进,取得良好成效。世界休闲博览会、西博会等杭州举办的国际性会展平台在黔东南设立分会场,帮助黔东南借船出海、借梯登高。

4.电商扶贫亮点纷呈,全国领先。大力发挥杭州“中国电子商务之都”优势,引进了阿里巴巴集团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助推发展“无线黔东南”,协助制定了《电子商务发展“北斗”计划实施方案》。协助设立淘宝大学黔东南州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三年各类、各层级培训电商人员约10000人次。黄平、黎平、凯里列入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千县万村”计划,凯里、施秉列入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施秉列入省级电商扶贫试点县。帮助开设了淘宝“特色中国·黔东南馆”、“凯里市民族商品线下体验店示范园”建设运营,帮助凯里市成为中国县域互联网+行动联盟、中国县域互联网+扶贫协作联盟执委单位,助力旅游电商“西江模式”形成和推广。

5.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初见成效。杭州市先后投入1530万元支持雷山丹江镇、丹寨兴仁镇和龙泉镇、黎平高屯镇等一批贫困乡镇发展精品水果、茶叶、中药材种植、特种黔东花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全力配合做好黔东南州“百万稻田养鱼工程”,帮助引进了青田鱼100组、冬片600斤、水花60万尾,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两地旅游市场联动协作取得积极进展,帮助黔东南州编制《智慧旅游规划》,2013—2015年杭州游客赴黔东南旅游人数累计达到360.55万人次。

6.经贸合作不断深化,成果丰硕。围绕投资、农业、文化、商务等领域,两地积极开展多领域、多形式经贸活动,近三年累计签约项目33个,总投资86亿元。连续三年帮助组织黔东南州100多家企业组团参加杭州市·都市圈优质农产品迎新春大联展、浙江省年货展,拓宽黔东南州农产品在浙江的销售渠道。两地分别组团参加第三届中国(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第八届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第16届杭州西博会、第8届中国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两岸文化创业交流;在杭举办大型苗族歌舞剧《仰欧桑》,展示了50多项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杭州电视台制作了8期黔东南州专题片,并依托杭州媒体平台,大力宣传秀美黔东南新形象。

7.智力帮扶开创样本,良性互动。“两地政府+企业+教育”的对口教育扶贫模式全国首创,杭州师范大学·三替家政学院已累计招收112名黔东南“两山”地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入学。杭州师范大学与凯里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及10多家优质学校(幼儿园)实现结对帮扶,开展校长互派挂职、共建实训基地等工作,选派了12名优秀教师到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上城区与雷山县8家基层卫生院结对帮扶全覆盖,富阳区与锦屏县、西湖区与镇远县等开展了医院结对帮扶。杭州市先后选派14名干部到黔东南州挂职,接收50多名黔东南州干部到杭州挂职锻炼,接收黔东南州1500多名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来杭进修学习,举办干部培训班27期培训1000余人次,组织医疗、农业、教育和市退休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赴黔东南州开展对口帮扶活动。

8.帮扶机制不断健全,日益紧密。杭黔两地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定期双向互访机制不断完善,高层组织协调、前后方紧密互动和多层次结对帮扶等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实现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联络处联系区域全覆盖。“月通报、月协调、季督查”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实施,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依托市场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建立杭州帮扶黔东南爱心协作网,推动慈善公益帮扶,共募集慈善捐款捐物价值超过600万元。

同时,也要看到,对口帮扶工作也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区、县(市)层面结对帮扶还需要加强,交流互动的情况不平衡,尚未形成良性互动的帮扶机制。二是帮扶项目的引领性和带动作用还不够突出,项目偏多偏小、较为分散,缺乏有力有效的示范性重大项目。三是产业发展合作的力度还需要加大,帮助黔东南州提高自身发展能力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二)“十三五”对口帮扶背景。“十三五”时期,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工作的外部环境也发生显著变化。

1.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明确了对口帮扶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2016年7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又提出了新要求、新方向,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到2020年,黔东南州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必须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乡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的目标,对帮扶资金和项目的安排提出了新要求,对特色产业合作、劳务合作、教育和医疗帮扶等工作指明了新方向。

2.高铁经济圈的形成和“互联网+”行动的推进,拓展了对口帮扶的新思路。随着贵广、沪昆两条高速铁路的贯通,黔东南州快速融入长三角“8小时经济圈”和珠三角“3小时经济圈”,黔东南至杭州的时间由22小时左右缩短至现在的7小时左右,有利于进一步激活两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流动,有利于黔东南州承接杭州市的产业转移,为黔东南州在新的起点上深化与杭州市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新机遇。“互联网+”行动打破了两地在地域、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思维将实现两地大幅度的“资源整合”,打开产业共兴、品牌共塑、市场共建的新思路,特别是中国县域互联网+行动联盟(中国县域互联网+扶贫协作联盟)的成立,为两地县域在资源、品牌、产业、资本等领域借助互联网手段实现“生态共建”奠定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3.两地互补优势和“十三五”战略重点,指明了对口帮扶的新方向。随着两地“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制定,未来五年两地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晰,双方经济协作规模和领域的思路更将明确。杭州市特色小镇建设经验以及信息、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时尚等产业发展优势,与黔东南州“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生态和文化两大优势、山地农业和山地旅游两大姊妹篇相结合,有助于推动两地产业合作共赢。杭州市在教育、医疗、文化、卫生、就业等领域的优势有助于促进黔东南州教师、卫生计生、文化等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育,有助于黔东南州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培训,为黔东南州打赢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大会战注入新理念、新动力。

二、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要求、立足黔东南所需、突出杭州元素,围绕“到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以帮助提升黔东南州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以产业、教育、人才、旅游、农业、文化、民生等领域为抓手,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探寻优势帮扶新方向,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助推黔东南州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二)帮扶原则。“十三五”时期,杭州市推进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工作要把握“三个结合”和“三个转变”:

——黔东南所需和杭州所能相结合。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立足于黔东南州“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部署,以黔东南州发展重点和主要难点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三大战略行动,尽杭州所能,助力黔东南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精准扶贫和示范带动相结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以帮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和增强受援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集中安排一批具有带动性和示范性的项目,帮助黔东南州的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

——项目帮扶和智力帮扶相结合。合理安排工程类项目和智力帮扶类项目的比例。结合贵州省“六个小康建设”和“六个到村到户”任务,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帮扶。适当增加教育、医疗卫生、培训、交流和人才开发上的帮扶力度,实现“拔穷根”,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实现单向帮扶向双向合作转变。充分发挥杭州的人才、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和黔东南州的生态环境、人文风情、特色资源等优势,以帮扶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拓展思路,务求实效,深化两地在人才、产业、园区、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实现共同发展。

——实现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在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对口帮扶工作突出位置的基础上,围绕贵州省“5个100工程”和五大新兴产业,更加注重产业合作、技术指导和人才支持,以产业带就业,以发展促脱贫,加快从“输血”向“造血”转型,不断增强黔东南州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政府帮扶向社会多元帮扶转变。深化对口帮扶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区、县(市)结对帮扶。在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和协调服务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对口帮扶工作的积极性,确立各类市场主体在帮扶中的突出地位,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帮扶工作,形成共同参与的帮扶合力。

(三)帮扶目标。在前一轮对口帮扶工作的基础上,力争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合力打造一批经得起检验的精品工程、民生工程和示范工程,共建一批引得进、留得住企业的园区平台,助力一批具有苗侗特色的优势产品和品牌出山,帮助培养一批带不走的紧缺型人才,全力完成80个包干贫困村精准脱贫,有效提升黔东南“造血”功能,不断增强黔东南发展能力,帮助黔东南确保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精准扶贫任务圆满完成。按照黔东南州“三年脱贫、两年巩固”的要求,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完成现行标准下80个包干贫困村全部退出、所辖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携手奔小康”专项行动,帮助以月亮山、雷公山地区为重点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的收入、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与全国同步全部实现如期脱贫。

——产业发展合作更加深入。市场和企业主体在对口帮扶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体现,形成政府、企业、协会等多层面协同推进的经济交流合作新格局。特色产业互惠合作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两地园区共建合作深入推进,苗侗特色产品和品牌在杭州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十三五”期间,共建产业园区平台10个左右。

——基本公共服务更有质量。以80个包干贫困村等农村和民族地区为重点,帮助建设一批能够引领当地发展的消防安全示范村寨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帮助改善一批公共服务设施,着力帮助解决就业、医疗等难题,促使黔东南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劳动技能培训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人才智力支持更为有力。不断加大杭州人才智力支持力度,持续完善干部双向挂职交流、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交流长效机制,提升黔东南州人才总量和综合素质。到2020年,黔东南赴杭州挂职培训的人才总量达到2000人,帮助黔东南培训各类人才达到15000人次。

——帮扶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政府帮扶、人才支持、企业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区县(市)对口帮扶、职能部门对口帮扶机制更加顺畅、更加高效,力争实现杭州与黔东南、前方与后方、政府与社会力量同频共振、良性互动。

三、任务和工程

(一)强化共建,积极打造产业帮扶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杭州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合力推进产业 “五个共建”工程,帮助黔东南州建设一批能够引领当地发展的产业平台,协助改善产业发展环境,着力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1.加大产业园区共建。坚持“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原则,共建凯里·杭州经济开发区协作园,支持建设协作园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助力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洛贯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动员杭州更多开发区(高新区)与黔东南开发区(园区)开展“一对一”结对合作,积极探索园区共建模式和合作机制。大力推动两地产业对接,扩大产业合作与经济技术交流领域,鼓励和引导杭州企业到黔东南州投资共建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借助华东制药、康恩贝、康莱特等著名药企资源和平台,加强特色民族医药产品合作开发,打造黔东南生物医药产业园,引导参与苗侗医药产业园建设,助力黔东南州大健康产业发展。

2.开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建。围绕黔东南州蔬菜、茶叶、精品水果、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以特色农产品种植、优质种子种苗培育为重点,积极引导杭州企业到黔东南州建立农业科研、生产和加工基地,深化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以“企业+农户+基地”模式建设一批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培育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鼓励各区、县(市)到对口县(市)帮扶建设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十三五”期间,每年合力共建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1个以上。

3.探索特色小镇共建。立足黔东南州特色文化元素和资源,引导杭州文创企业、平台开发企业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共同规划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特色小镇,帮助推动民族文化与时尚创意融合,助力文化创意产品和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开发相关影视、动漫产品及其他文创产品。依托苗侗药都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旅游、健康食品等为重点,帮助、引导开发主体入驻,协力打造融合苗侗医药、特色文化于一体的养生健康小镇。

4.深化招商引资平台共建。共同制定《黔东南州对口帮扶招商引资项目导引手册》,建立对口帮扶项目信息库。帮助完善招商引资平台,帮助在杭开展招商引资推介会,帮助组织黔东南州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和引导杭州市相关企业参与黔东南州健康、旅游、食品、生物医药等特色资源开发,帮助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5.启动创新创业平台共建。帮助搭建创业平台,支持培育众创空间和小微企业创业、大学生创业基地,帮助指导构建3—4家众创空间。组织一批杭州市创业典型到黔东南州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支持搭建创业融资平台,以金融服务、投资服务、资产配置、供应链服务平台为重点,引导杭州市金融机构到黔东南州开展对接活动,帮助黔东南州企业缓解资金困难。积极开展科技帮扶活动,引导杭州市科技企业到黔东南州设立科技产业园、产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载体。

专栏1 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5+6”平台共建工程

平台类型

平台名称

平台共建举措

园区平台

产业园区

共建凯里·杭州经济开发区协作园,合作开展招商引资,帮助凯里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² 台江县休闲观光农业(扶贫)示范园区

² 麻江县蓝莓乌卡坪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园区

² 三穗(台烈)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² 雷山县生态茶园示范园区

² 施秉精品水果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² 凯里经济开发区草莓示范园区

特色小镇

² 下司古镇文化旅游小镇:合作对下司古镇环境、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规划、保护、开发,帮助引进相关行业企业入驻,探索开展苗侗特色的特色小镇建设。

² 养生健康小镇:融合苗侗医药、特色文化于一体。

电子商务产业园

帮助建设黔杭电子商务产业园,指导县(市)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园),互联网+大健康示范园和跨境电商线下O2O体验店。

众创空间

帮助引进、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大学生创业基地,构建3—4家众创空间。

软性平台

产业招商平台

帮助每年在杭州举办2次以上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活动。

电商扶贫平台

帮助实施“千县万村”计划,助力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工作试点,帮助建设若干县级电子商务园,开展茶叶、太子参等优势农产品的“阿里销售商、黔东南供应基地互学互看”活动。

旅游推介平台

举办在杭旅游推介活动,组织杭州市旅行社赴黔东南考察调研,合作包装黔东南精品旅游线路。G20期间组织更多的杭州游客赴黔东南旅游。

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帮助、指导搭建企业融资平台、企业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

农产品展销平台

合作搭建在杭农产品、中药材展销、展示平台,建设黔东南大健康产业馆,促成特色农产品入驻杭州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等。

文化会展交流平台

支持黔东南州参加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协助举办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支持黔东南州文艺团体赴杭演出。

(二)注重电商,着力帮助苗侗特色品牌出山。

充分利用“互联网+”,共建电子商务平台,着力帮助“黔货出山”,把黔东南州建设成为杭州市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协作打响高山农产品、苗药、苗侗手工艺品和苗侗文化旅游等四大民族特色品牌,强化电商扶贫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紧密联系,助推黔东南州贫困群众增收减贫。

1.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合作。继续帮助联系阿里巴巴集团,加快推进“特色中国·黔东南馆”建设,拓宽高山农产品、银饰、苗绣、蜡染等苗侗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提升民族特色产品知名度。围绕“黔货出山、网货入寨”,指导建设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园),配套建设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协助推进黎平县、黄平县农村电子商务工作试点,帮助支持“千县万村”“一县一店”“一村一铺”工程。帮助黔东南参加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帮助与电子商务各级行业协会建立紧密关系。借助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大宗鲜活电子交易线上平台,拓宽太子参、红米、钩藤、茯苓、天麻等苗药的销售渠道。

2.助力提升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知名度。以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为依托,协作发展乡村旅游,帮助探索适合黔东南的民宿经济发展模式,合力打造若干特色鲜明、影响力较大的民族特色示范村寨。引导社会力量深入挖掘、保护、开发黔东南民族文化和旅游资源,合作开发黔东南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继续完善旅游推介平台,争取黔东南参加杭州都市圈旅游推介活动,共同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助力宣传“苗乡侗寨情·美丽黔东南”文化旅游品牌。帮助有序推行“OTA+O2O+政府公信力”三位一体的黔东南版“互联网+旅游”模式。

专栏2 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合作重点领域

序号

合作重点

具体内容

1

乡村民宿旅游

以民族村寨,传统村落为基础,助力培育若干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农业观光、+森林康养、+手工艺品、+文化体验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业态,形成若干黔东南民宿经济特色示范村。

2

民族文化旅游

帮助引进旅游开发、文创产业经营主体,协力挖掘、保护、开发木商文化、红色旅游、侗族大歌、苗族服饰等民族元素和旅游资源,帮助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平台。

3

智慧旅游体系

助力打造旅游智慧化服务平台,帮助推进黔东南版“互联网+旅游”模式。

3.合作建立民族产品入杭通道。继续帮助参加杭州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合作搭建在杭农产品、中药材展销、展示平台,鼓励企事业单位无偿提供在杭场地建设黔东南产品展示馆,帮助黔东南州优质农副产品争取订单、拓展市场,协助进入杭州市大型连锁超市、农贸市场,不断扩大在杭州市场的供应规模。积极组织杭州农产品电商企业赴黔考察,鼓励和支持其设立区域物流中心,拓宽黔东南州优质产品在国内市场的销售渠道。帮助黔东南州农业龙头企业与杭州农副产品物流园区建立合作联系,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营销网络。帮助与在杭烟草企业衔接,争取提高黔东南州烟叶收购数量。

(三)促进就业,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和劳务合作。充分利用杭州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创新职业教育帮扶模式,帮助提升就业技能,建立健全劳务培训输出合作对接机制,力争形成培训输出“帮扶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村、影响一片”的良好效果。

1.构建职业教育帮扶新模式。以“政府+企业+学校”为方向,探索建立职业教育帮扶新模式。鼓励杭州市职业院校、技师学院与黔东南州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联合招生办学、“定单式”办学等模式,积极推进两地院校间管理人员、教师的互派交流活动,合作培养一批黔东南州所需各类实用性专业技术人才。积极推进黔东南州职校学生赴杭州接受职业教育,继续推进以杭州师范大学·三替家政学院为先导的培养职业技术管理人才行动,鼓励杭州企业与黔东南州共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接纳黔东南州职校学生到杭州企业顶岗实习,学习掌握杭州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2.帮助改善职业教育硬件设施。继续帮助凯里经济开发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着力打造成为杭州对口帮扶黔东南州的特色示范性项目。支持创建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帮助黔东南州若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实训楼、实训场地建设,帮助职校配置实训设施设备,帮助提高黔东南州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3.开展劳务输出与培训帮扶。积极搭建劳务用工信息互通平台,建立杭州市—黔东南州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平台,组织杭州企业在黔东南州举办联合招聘活动,协调杭州企业、劳动服务中介机构与黔东南建立长期对口用工协作关系。加大杭州市向黔东南州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的力度,向黔东南州招募一批消防合同制队员。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相结合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加强以包干贫困村为重点的贫困群众劳动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开展黔东南在杭职工技能培训。协助黔东南州职业院校拓展杭州就业市场,引导杭州企业招录黔东南职业学校毕业生。

专栏3 职业教育和劳务输出合作重点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具体安排

1

职业教育设施帮建工程

帮助实施一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及设施建设,推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就业培训中心建设。

2

职业院校结对帮扶工程

推进职业院校、职业学校结对帮扶,签订帮扶框架协议,推进实训师资培养、职教课程开设、联合招生办学等结对帮扶工作。

3

职业技术管理人才培训工程

展杭州师范大学·三替家政学院等职业技术管理人才培训计划。

4

“姐妹帮扶”工程

联合举办家政服务培训班,培养“金牌保姆、金牌月嫂”,每年不少于100人次,优先推荐到杭州家政公司就业。

5

联合招聘工程

加强对接,组织杭州企业赴黔东南举办联合招聘活动。

6

劳务信息互通工程

建立杭州市黔东南州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平台。

(四)突出引领,帮助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寨。

按照“整村推进,以点带面;抓好示范,带动全局”的工作思路,采取“整合力量重点突破,集聚资金连续投入”的帮扶方式,结合包干扶贫80个贫困村的要求,合力打造一批“杭州帮扶示范村寨”,助力易地扶贫。

1.开展村寨消防安全帮扶示范。以剑河、镇远等为重点,选择50户以上集中连片的传统民族村寨,按照“一村一规划”的要求,共同编制民族村寨消防安全规划方案;以开辟防火隔离带、修建消防水池和配置消防设施为重点,帮助实施消防“六改”工程,探索切合民族村寨实际的消防安全模式,逐步推广至全州民族村寨。针对农村消防隐患多、“盲点多”等困局,帮扶黔东南州构建农村火灾隐患排查立体化体系。

2.帮助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按照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的要求,结合各区、县(市)脱贫包干村落,选择若干具有可推广性的传统村寨(或村级规划中心区),继续帮助推进一批农村公路通达、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沼气等项目,支持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帮助开展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和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协同实施一批以村文化活动中心、民族文化广场、村公共体育设施等为重点的农村基层服务设施。力争通过5年帮扶,使项目实施村寨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备,村民生活条件有力提升,引领苗侗新村建设水平。

3.合作打造一批特色民族村寨。围绕民族传承建筑与文化的建设、保护,结合民族乡村旅游发展,共同开展民族传统村落的整体规划和景观设计,帮助实施一批乡村旅游和民族风情村寨设施提升项目,力争通过5年帮扶,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较大的民族特色示范村寨。

(五)教医为先,全力推动公共服务帮扶合作。坚持软件与硬件相结合,瞄准黔东南公共服务关注焦点,全面推进教育和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帮助改善贫困群众教育医疗条件,切实帮助减少因教致贫、因病致贫等现象。

1.深化教育结对帮扶。加深结对区、县(市)教育联系,丰富区域教育整体发展综合提升政策与机制研究,提高两地教育改革成果的共创共享。支持建立完善杭州市属优质高中、各区县(市)优质中小学校(幼儿园)与黔东南州学校(幼儿园)的结对帮扶长效机制,扩大结对学校范围,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开展教学管理交流与合作、教育调研与访问等途径,帮助提升黔东南州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坚持实施黔东南校长及后备干部培养计划,持续开展教师互派计划,接受黔东南骨干教师到杭州学校(幼儿园)研修、跟岗学习,继续推进杭州名师黔东南支教活动,开展教学水平技能提升培训,帮助提升黔东南校长和教师队伍素质。创新鼓励民间力量、公益组织参与教育服务事业,继续深化两山致远班结对帮扶,帮助一批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2.强化优生优育帮扶。帮助推进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项目、出生缺陷干预质量提升工程,指导黔东南州出生缺陷干预和防治体系建设,提升黔东南州初生儿缺陷预防管理水平,帮助降低黔东南州初生儿缺陷发生率。

3.积极推进医疗帮扶。推进杭州市一医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杭州市三医院等市级医院与黔东南州、县医院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加强医疗管理、医疗技术、临床科研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每年接纳一批骨干医护人员到杭州市三甲医院进修、挂职。组织杭州医疗专家到黔东南开展实地带教指导,实施各项医疗技术培训、手术示教,帮助建立重点学科,帮助提升黔东南州医疗服务能力。组织“千里送医”行动,开展义诊活动。支持和鼓励区县(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对口帮扶县(市)的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帮助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4.帮助改善公共服务设施。以雷公山、月亮山地区为重点,帮助实施一批中小学(幼儿园)食堂、教学楼等设施建设等项目,着力改善黔东南州教育教学条件。支持黔东南州加快县级以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帮助建设一批示范性的标准化农村卫生室,提升医疗设施水平。帮助黔东南结对医院建设住院电子病历系统,扶植若干医学学科工作室。继续援助一批教学设备、医疗器件设备。

5.协同搭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做好微格教室、信息化学习空间的创建,探索远程互动教学,尝试推广信息化惠民应用服务平台,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应用推广、互动远程教学实践、远程互动教研活动、网上学习资源应用等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加速提高黔东南州教育信息化水平和中小学教师信息应用能力。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构建结对医院及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推进远程病历讨论、远程继续教育和远程手术试教,促进杭州与黔东南优质医疗资源有效对接。

专栏4 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公共服务帮扶计划

序号

工程名称

具体安排

1

优秀校长培养计划

每年接收20名优秀青年校长和后备干部到杭州挂职学习,设计专门课程,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当地教育特性的优秀管理人员。

2

两地教师双提高计划

每年互派60名中小学、幼儿园优秀骨干教师,通过挂职、顶岗、研修等方式,达到了解学生、热爱教育、提高能力、服务事业的目的。

3

学校结对帮扶计划

两地结对学校 (幼儿园)达到100所。

4

智慧教育建设计划

帮助完成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制订,指导做好微格教室、信息化学习空间的创建,推广信息化惠民应用服务平台12个,开展网络教研、师训10次以上。

5

医院结对帮扶计划

推进市属医院与州属医院、县级医院,区、县(市)级医院与结对县(市)医院,杭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黔东南州乡镇卫生院分别结对帮扶,培植3个医学学科工作室。

6

优生优育帮扶计划

以技术培训、体系规划和实施指导等为重点,帮助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和防治体系建设。

7

千里送医到黔计划

组织医疗专家团队,赴黔东南开展技术指导和义诊活动,使黔东南州群众享受到杭州的优质医疗服务。

8

远程会诊平台计划

建立远程会诊系统,推进结对医院远程病历讨论、远程继续教育和远程手术试教。

(六)注重理念,继续加大智力帮扶合作力度。

坚持走出来和请进去相结合、帮带与传承相结合,突出素质技能培训,开展多层次智力帮扶合作,为黔东南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促进黔东南州自我发展。

1.继续加强干部互派交流和培训。做好第四批帮扶干部的选派和培训工作,将干部选派扩大至市级重点部门、各区县(市);依托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等力量,加大对黔东南州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打造高素质、精干管用的帮扶干部队伍。以规划建设、招商引资、金融、园区管理、电子商务管理等领域为重点,加强干部双向挂职交流,两地每年各选派10名县级、科级干部开展挂职锻炼。

2.助力培育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建设淘宝大学黔东南州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到2020年,培养一批电子商务人才梯队和从业队伍。加大医教人员培养助力力度,培养一批基础扎实、技术精湛的专业医教队伍。以杭州市委党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杭商学堂、企业等为重点平台,以科技工作者、文创和旅游从业人员、产业园区管理人员、招商引资骨干、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重点,帮助培养黔东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急缺人才。

3.帮助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邀请一批杭州农业科技能手和专家到黔东南开展技术指导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帮助提升农民技术水平。以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村种养殖能手、农业企业家为重点,帮助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

4.帮助开展一批智力支撑服务。以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为重点,共同谋划一批黔东南州“十三五”专项规划,帮助开展园区、“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规划和运营指导。继续开展“杭州专家学者黔东南行”活动,每年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技术服务和学术交流活动,帮助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引导在杭规划、设计院所与黔东南州签订框架协议,帮助提升城乡规划与设计服务水平。

专栏5 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智力帮扶工程

序号

工程名称

具体安排

1

专家赴黔工程

继续开展“杭州专家学者黔东南行”活动,邀请专家到黔东南州带教、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活动。

2

赴杭充电工程

以校长(园长)和教师、医护人员、文创和旅游从业人员、产业园区管理人员、招商引资骨干、城市规划设计人员、科技人才等为重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杭州培训、挂职等。

3

远程培训工程

通过远程培训系统,开展电商、乡村旅游、农业技能、企业管理等领域的远程培训。

4

借脑支撑工程

开展黔东南州电子商务中长期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帮助开展天柱县电子商务规划编制。

四、项目和资金表

1 “十三五”区、县(市)结对帮扶重点

杭州市

黔东南州

精准脱贫村落

帮扶亮点

上城

雷山

大塘镇独南村、桥港村、掌批村、桥王村、乔兑村。

基础教育和社区卫生服务帮扶,民族特色示范村寨帮扶,生态大健康产业园区共建。

下城

黎平

肇兴镇岑所村,坝寨乡高场村,双江镇四寨村,洪州镇平架村,九潮镇曰寨村。

“互联网+中药材”,借助跨境电商推进农产品出口,基础教育帮扶。

江干

三穗

滚马乡白崇村、塘冲村、枫木溪村、德明村、苗鸟村。

电子商务合作,基础教育帮扶。

拱墅

黄平

重安镇望坝村、半山村、下翁细村、上枫香村、塘都村。

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冷库共建,基础教育帮扶。

西湖

凯里

湾水镇米薅村、湾水村、里仁村、格种村、王司公村。

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西湖

镇远

报京乡报京村、石桥村、松柏村、贵洒村、屯上村。

文化创意产业合作,民族村寨消防安全示范。

滨江

麻江

宣威镇笔架村、瓮袍村,杏山镇仙坝村,龙山镇干桥村,坝芒乡大开田村。

大健康康体医药文化合作,创新创业帮扶。

滨江

丹寨

兴仁镇甲脚村、烧茶村、排佐村、岩英村、摆泥村。

文创(动漫、民族文化)产业合作,电子商务,特色民族村寨示范。

萧山

从江

停洞镇加哨村、苗朋村、归奶村、摆横村、九曰村。

区(县)级医院结对帮扶,休闲农业园区共建,借助跨境电商推进农产品出口,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帮扶

余杭

台江

方召乡交汪村,施洞镇小河村,排羊乡富强村,台拱镇南省村、红阳村。

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帮扶,区(县)级医院结对帮扶,休闲观光农业(扶贫)示范园区。

余杭

天柱

高酿镇五福村、章寨村、邦寨村、甘洞村、向阳村。

区(县)级医院结对帮扶,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合作,职业教育和劳动合作帮扶。

富阳

锦屏

平秋镇更我村、桥问村、高坝村、富库村、皮所村。

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美丽乡村建设,电子商务合作。

桐庐

榕江

栽麻乡加利村、宰荡村、苗兰村,寨蒿镇晚寨村、乌公村。

民宿经济,电子商务,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

淳安

剑河

岑松镇稿旁村、柳旁村、南高村、巫门村、上岩村。

生态休闲旅游合作,特色农业(健康食品)产业化,民族村寨消防安全示范。

建德

羊桥乡两河村、龙湾村、杨柳村、龙统村、郑福村。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共建,美丽乡村建设。

临安

施秉

杨柳塘板屯村、屯上村、长田村,马号镇六合村、冰洞村。

电子商务发展,美丽乡村建设。

杭州经济开发区

凯里经济开发区

园区共建。

(四)项目资金安排。

根据市委办发〔2013〕51号文件精神,按照“把杭州和黔东南州的合作做成全省示范、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要求,杭州市“十三五”期间每年对口帮扶黔东南州资金提高到6500万元。其中,市本级每年对口帮扶资金1700万元,区、县(市)每年帮扶资金4800万元。

(五)具体项目安排。

1.2016年度项目安排。

根据项目选择导向和帮扶资金规模匡算,结合杭州市对口帮扶的重点领域,2016年度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安排项目44个,主要分为精准扶贫类、产业扶持与就业类、美丽乡村类、公共服务设施类、智力帮扶类和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类等六大类,计划安排帮扶资金6500万元。

表2 杭州市2016年度对口帮扶黔东南州项目安排 

序号

类型

项目数(个)

项目总投资

(万元)

帮扶资金安排

(万元)

1

精准扶贫类

3

2770

2770

2

就业与产业扶持类

21

7265

1760

3

公共服务设施类

5

780

535

4

美丽乡村类

7

480

425

5

智力帮扶类

5

755

700

6

经济文化合作交流类

3

310

310

合计

44

12360 

6500 

2.2017—2020年度储备项目库。

因地制宜,储备一批符合“十三五”帮扶重点、切合黔东南实际的对口帮扶项目,纳入2017—2020年度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储备项目库,并在年度实施计划中确定具体实施项目。

(六)资金使用管理。

1.明确资金管理使用原则。

一是分级筹集、统筹管理使用。对口帮扶资金由市本级和区、县(市)各级财政分别筹措,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列当年同级财政支出,全部缴入市财政金库,由市财政部门统筹管理和拨付。

二是总量控制、根据项目分切。根据帮扶资金使用量安排帮扶项目,做好资金计划与项目计划的衔接,确保项目需帮扶投资量不超过杭州市可用帮扶资金量、帮扶资金可足额保障杭州市帮扶项目。

三是专款专用、资金封闭运行。帮扶资金的筹措、调拨、使用,应当遵守预算管理和国库管理的规定,通过国库调拨,实行专款专用,收支明细核算。市援黔联络处对帮扶资金实施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确保帮扶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规范。

2.完善项目资金使用模式。

帮扶资金的使用模式主要分为两种:资金补助和智力支持。资金补助项目,采取定额补助方式,由黔东南方面负责实施。智力支持项目,主要通过人才交流、职业技能培训、支医、支教等方式开展援建工作。

3.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

将帮扶资金安排到黔东南州最需要的领域和地区,并统筹好中央部委、贵州省相应专项资金和受帮扶地区当地政府配套资金投入使用,提高杭州市帮扶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根据项目前期状态、工程实施条件以及各相关行业政策变动等因素,对项目进行适当动态调整,确保帮扶资金有效使用。

五、实施和保障

(一)健全帮扶机制。

1.健全多渠道沟通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党政代表团定期互访制度,建立两地对口帮扶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确定合作事项,增强对口帮扶的精准性。加强前后方紧密互动,健全前后方联动工作机制和衔接落实制度,加强重点难点问题的交流协商,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增强两地市直部门交流机制,共同提高帮扶的有效性。完善多层次联动帮扶机制,加强市级与区、县(市)的联动机制,建立政府与社会力量帮扶联动机制。

2.完善结对区、县(市)帮扶机制。各区、县(市)要切实把对口帮扶工作放到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经常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重大问题党政一把手要亲自协调解决。两地建立定期例会与不定期专题会议制度,实施专人负责制度,在人员变动调整时及时确定新的联系人,实现无缝对接、精准对接。鼓励两地街道(镇、乡)、行政村结对帮扶。

3.推进对口帮扶制度化建设。建立对口帮扶黔东南州考核制度,将区、县(市)和市直部门单位的对口帮扶工作列入市里的综合考评范围。完善信息通报制度、统计监测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舆论宣传制度、工作通报制度等。发挥市对口办的综合统筹作用,制订对口帮扶的相关工作规章和制度。各对口单位要按照本规划,结合自身和对口县(市)实际,每年细化、制定年度工作方案,进一步优化对口帮扶工作。

4.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丰富民间交流合作形式,进一步引导有能力、有意愿的社会力量参与对口帮扶和交流合作。加强社会资金、资源筹集力度,建立社会帮扶服务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以投资兴业、志愿服务、扶贫捐赠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对口帮扶工作,鼓励各类志愿者赴黔开展帮困助学、结对共建、支教支医等志愿活动。

(二)强化监督考核。

1.加强项目管理。加强帮扶项目的立项论证,探索建立滚动项目库。以项目质量为核心,建立项目进度一季一报告、一季一通报制度,严格项目规划预算关、项目前期工作关、项目监管关、项目验收关和资金落实关。注重项目建设全过程绩效管理,做到事前有绩效目标、事中有绩效监控、事后有绩效评价,在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和厉行节约的同时,促进项目建设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进一步规范项目调整、变更手续,健全对口帮扶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加强项目的后续管理。

2.加强资金管理。健全项目资金监管机制,运用“制度+科技”等手段,公开资金使用信息,实现项目实施的动态监管。完善竣工验收制度,加强决算审计,逐步建立项目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确保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有效落实。

3.加强实施评估。结合年度实际和趋势,研究制定对口帮扶的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明确各相关部门和区、县(市)的责任分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建立健全规划评估监督机制,加强对规划和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与评估,适时开展相应时间节点的实施评估。

(三)营造良好氛围。

1.切实提高认识。各区县(市)、各部门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对口帮扶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两地之间的重大差异,克服临时观点和急躁、厌烦情绪,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做好对口帮扶工作。

2.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加大对口帮扶与合作交流工作的宣传力度。围绕杭州对口帮扶的重点、帮扶政策解读等主题,策划系列宣传活动,突出做好对先进人物、事迹和示范工程的宣传。

3.树立典型示范。在精准扶贫、园区共建、文化旅游合作、人才智力支撑等领域,适时开展帮扶工作试点,并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典型带动作用,总结对口帮扶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对口帮扶工作。

附件:1.2016年度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项目安排表

2.2016年度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项目安排表(市本级对口帮扶项目)

3.2016年度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项目安排表[区、县(市)对口帮扶项目]

4.2017—2020年度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储备项目库

附件.doc

来源:“中国杭州”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    编辑:郑海云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大政纵览
 
大政图鉴
 
文博会昨天开幕
 
杭城 最“聪明”的 垃 ...
 
“清廉好家风”书评巡 ...
 
长征诗词 翰墨重书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2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
Copyright © 2001 - 2015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