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次发布民生指数,在全省11个市民生综合指数中,杭州以97.76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宁波和舟山市。据悉,省级单位向社会发布民生指数,在全国,浙江省是第一家。
综合指数也许过于抽象,但这个指数背后的各项指标就很有说服力。据介绍,目前浙江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已经实现社会成员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已提高到每月1445元,位居全国省区第一。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强大民生财政来支撑。这也说明了,改善民生关键在于落实,具体体现于细节。
说到民生财政,前些天看到一则消息:近年来余杭区力挺民生财政,2009年度和2010年上半年,余杭区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均达72%。2007年~2009年,余杭区预算内民生投入分别为21.09亿元、31.56亿元和38.59亿元,累计达91.24亿元,年均增长35.27%。这一串数字比啥都有说服力。民生财政占财政预算比例的多少,既能反映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更可以说明民生投入的效果。当然,这样说的前提是,民生投入的每一分钱都要真正用到了实处。
从建设财政、公共财政到民生财政,这反映了政府财政预算的变化,也形象体现了政府行政理念的转变。搞建设、发展经济是为了把蛋糕做大,蛋糕做大后应当考虑的自然是怎样切蛋糕,如何把蛋糕切好。政府把财政工作的重点放到民生财政上,这说明政府部门已经具有了公共服务意识和作为。
政府的民生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同样能够体现。例如,上城区最近搞的“民生普查”就很有意思。该区经过两个多月的摸底排查,将约13万户居民中自来水一户一表、管道煤气入户、社区公共自行车设置点等需求情况,一一统计在册。这是街道、社区挨家挨户通过上门排摸等方式获得的第一手民生需求手册。有了这样的民生意识和服务意识,对政府改善民生,践行公共服务型政府,相信不无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