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与中国印文化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8-08-24 09:51   

脱离窠臼的社团

“文人结社”的传统自古而来,所谓“君子以文会友”,其启蒙发源甚至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王羲之于《兰亭集序》中记载了一众名流高士于兰亭,曲水流觞、临流赋诗的雅集乐事。虽兰亭之集仅为名人雅士之间的集会,不能称之为“结社”,但其组织方式和集会内容却奠定了后世“文人结社”的基本模式。如唐朝的香山九老会、宋朝的洛阳耆英会、元朝的月泉吟社皆是如此,定期或不定期地任择一幽静清雅之处,邀约好友,浊酒赋诗、谈画论道,以切磋技艺、寄情山水为要。

而西泠印社虽传承了古代社团的雅集风韵,但在具体的组织形式和社团结构上却脱离了古代社团“随性而发”的特点,演变为近代意义上具有明确社旨、组织章程、社员公约的社团。社团模式的差异,决定了西泠印社不同于古代结社的立足起点及发展前景。

作为印学社团之伊始,西泠印社的建设经历了漫长的筹备和积淀,其开端便极非寻常。始建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却在1913年才迎来社团的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大师。漫漫光阴十载,外界的世界已然地覆天翻——中国同盟会等革命社团相继而起;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革命运动枪声未绝;清朝最后一任统治者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被迫退位,封建统治王朝就此覆灭……沉沦在这烽火动荡的年岁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和命运,西泠印社的主要创始人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和叶为铭四人,却能以十年为期,始终心如止水地致力于开山建社,坚韧、稳健地搭建起承载西泠印社这个学术团体的基础物质条件。

1905年,建仰贤亭……1906年,河井仙郎慕名来访,并于佛日撰《西泠印社记》……1910年,叶为铭《广印人传》书成,与吴隐、汪厚昌两篇,并铭于石圆桌……1911年,扩小盘谷,得印泉……1912年,建石交亭,建山川雨露图书室,建宝印山房。

十年不立社,不仅是西泠印社空前绝后的骇世之举,也使得西泠印社脱离前代四处游离的社团活动模式,于每年春秋两季召集社员共赴孤山南麓,以固定的社址和明确的规定使社团活动得到长期稳定的延续。无论山河如何动荡,西泠印社却永远静卧于孤山之山,如家一般等待社员拾步而归。

除社址的建设外,西泠印社还“制定了详细的社约,对印社的宗旨、社员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入社条件及程序、社员的权利和义务等都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上至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的创办宗旨,下至社内一花一木不可轻易攀折,皆有明文规定,其公开、透明的管理模式与以往文人结社可谓大不相同。

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大师

这种公开、透明不仅展现于制度的建设,还体现于西泠印社对领导人的谨慎甄选上。西泠印社发展至今共历七任社长,分别为吴昌硕、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和饶宗颐七位名流大师。吴昌硕是诗书画印博采众长,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马衡是现代著名金石书画家、篆刻家、印学家等,1933年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宗祥是著名的书法家、版本学家,亦善绘画,擅长古籍校勘;沙孟海是著名的学者和文学泰斗;赵朴初是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启功是我国著名的文物鉴赏家和鉴定专家,他的书法、绘画、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有诗、书、画“三绝”之称;饶宗颐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纵观七任社长,并非尽数长于印学和篆刻,但无一例外的是,七位社长皆属文化名人一列,在文化界拥有公开、透明的权威地位,毋庸置疑。

西泠印社一反古代文人结社以创始人、发起人为社长的惯有模式,坚持推选泰斗级大师担任社长,形成“大师名流领导制”。纵使是推选副社长,亦不例外。在吴昌硕逝世后的二十年里,西泠印社因抗日战争而停止社团活动,社长之位一时难寻后继。面临如此情形,西泠印社便索性将社长之位暂悬,宁空置二十载,亦不愿违背初衷。

以学术为本位,而不以社团贡献为本位的领导机制,使得远近印学爱好者纷纷慕名而来,形成了强大的社团凝聚力。这不仅使西泠印社得以长远地兴盛,还使得印文化的发展由松散的文人创作、研究演变为以社团为单位的群体学术研究,从“篆刻史”跨越到了“印社史”,于中国印文化中形成了“印人——印派——印社”这条清晰可寻的发展脉络。

来源:东方文化杂志(ID:dfwh-hk)  作者:罗方舟  编辑:郭卫
返回
中国印文化,广义而言,“是指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下,与印章、篆刻、印学有着密切关联的艺术、历史、学术、文化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在于“印章文化”“篆刻艺术”和“印学研究”。悠悠百年,西泠印社发展至今,已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并研究印学、书画为主的艺术团体,其成立、建设与发展,于中国印文化而言,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这不仅使西泠印社得以长远地兴盛,还使得印文化的发展由松散的文人创作、研究演变为以社团为单位的群体学术研究,从“篆刻史”跨越到了“印社史”,于中国印文化中形成了“印人——印派——印社”这条清晰可寻的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