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文体新闻
 
 
竹痴文同
2018-11-02 10:23:06杭州网

苏轼是他表弟兼头号粉丝,“胸有成竹”说的就是他,为了纪念他诞生1000周年,杭州专门为他办五个展。

中国文人爱竹、咏竹、写竹,似乎把一切美好的品德与理想的人格都赋予了竹。

历代喜欢画竹的“竹痴”很多,比如文同。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是北宋有名的文人画家,他1018年出生(1079年去世),到现在刚好1000年。为此,浙江省文化厅、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和中国美术学院携手主办纪念文同诞生1000周年系列活动。

文同这个人,一般人可能不太熟悉。但从这次活动的一场重磅展览中,就可以知道他在古代“画竹”界的盛名——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这场展览汇聚文同之后元明清三代墨竹名迹38件,其中不乏赵孟頫、文徵明、徐渭这样的名家作品。除了浙博馆藏外,还聚集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可以说,几乎囊括国内各大博物馆最好的墨竹名迹珍品。而这场超豪华的墨竹展,都是为了纪念文同。

可以说,文同是一个被历代文人墨客膜拜的画竹高手。

表弟苏东坡是文同头号粉丝 “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

先说文同的身世,这是一个寒门少年逆袭成才的励志故事。他的老家在梓州永泰(今四川盐县),少时家境贫寒。后来通过发奋努力,考取了进士,开始自己的官场生涯。文同曾任邛州、洋州等地知州,元丰初年,任湖州知州,不过还未到任就在途中去世了,享年61岁。

说到文同,绕不开一个人——苏东坡,他仰慕文同,是其头号迷弟。

宋画是中国画一座永恒的巅峰。关于苏轼的文献资料记载,他与同时期的很多著名的画家过从甚密,而这些画家的存世画作如今都是顶级博物馆的绝世珍宝,其中就有文同。

文同是苏轼的表兄,长了他二十岁。虽然年龄差距大,却没有代沟,甚至可以说,文同是弟弟子由之外,苏轼最重要的知己,他们互相都把对方视为最懂自己的人。

文同说:“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苏轼说:“与可(文同)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

求画的人几乎踏破门槛

“(文同)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

文同和苏轼一生其实只见过两次面,他们的交往主要靠不间断的书信。

他们最大的共同爱好,就是竹子。

苏东坡爱竹如命,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一个无肉不欢的美食爱好者,宁可舍弃肉也不肯放弃竹子。但即便如此,要论北宋第一“竹痴”,他却要排在文同之后。

不论在哪里,只要一有闲暇,文同总是到处去看竹、画竹。他还自己亲手种竹,最爱的食物也是竹笋。

他是第一个把竹画推到高峰的人,在他之后,包括苏轼在内的北宋著名画家,凡画墨竹无不受其影响,围绕其身边的画家逐渐形成了一个著名的画派:“湖州竹派”。这个画派在中国画坛有近千年的影响,包括赵孟頫、吴镇、郑板桥这些鼎鼎大名的画家都是文同技法的受惠者。

当时,文同的墨竹配上苏轼的题跋,可以说是北宋文人圈子里顶级收藏品配置了。

文同竹子画得好,开始自己没觉得,有人来求画就随手画一张,后来拿着素绢上门求画的人把门槛都要踏破了,他才不堪其扰,“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就是把求画者的绢扔到地上,威胁说“不拿走我就要拿它做袜子”。

一幅画让苏轼痛哭失声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后来,文同从陕西洋州调回京城,苏轼赴任徐州知州,文同给他写信说:近来我告诉那些士大夫们,我们“墨竹一派”已经到了彭城(徐州),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求画,估计那些做袜子的细绢以后就都汇集到你那里了。

文同曾在一次书信里,寄给了苏轼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这里的筼筜,是一种高大的竹子。他在信中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意思是这幅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讲的就是这种高大的竹子。

若干年后,苏轼把自己满屋子的书画拿出去晒晒,偶然见到这幅《筼筜谷偃竹》图,纸已泛黄,图画里的日子却似远走的瘦马,识了归途,狂奔归来。苏轼一时呆在那里,痛哭失声。因为那时,挚友文同已经故去,而此时,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他被捕入狱的圣谕正在路上。

文同去世前想见苏轼一面,因路途遥而未成,含憾而逝。他灵柩归乡,也是苏轼资助。

成语“胸有成竹”说的就是他

“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后来,苏轼专门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典故,我们很小就在课本里读到过——“胸有成竹”。

没错,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讲的文同。苏轼文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文同在自己住处周围种满竹子,还取了“墨君堂”“竹坞”“霜筠亭”“此君庵”等诸多竹子名号。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文同画过很多竹子,首创“以墨深为面,淡而背”的竹叶画法,但流传下来的并不多。南宋宣和年间,御府之中所藏文同墨竹不过十一幅。到了元代,仿文同墨竹画的作品相当多,但真迹已经非常罕见。

展览中,有一幅文同的《墨竹图轴》,原作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目前公认较为可靠的文同传世作品之一,画中一支垂竹占据画面核心,丰满坚韧,阴阳向背层次分明,开启后世墨竹之先河。文同之前,人们画竹,多习惯双钩着色,而且竹子也多作为背景出现,而此作的诞生则标志着竹子作为画面主角的一次重要亮相。

多知道一点

这次纪念文同诞生1000周年系列活动,共有五个主题展览。有些已经开展,有些即将开展,感兴趣的可以到展览现场看一看。

1.千载清风——古代名家墨竹展

时间:即日至11月25日

地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厅

2.黄宾虹墨竹展

时间:即日至12月30日

地点: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黄宾虹艺术馆

3.千载清风——近现代名家墨竹展

时间:即日至12月9日

地点:浙江西湖美术馆

4.“文同与湖州竹派”主题展

时间:11月7日至12月4日

地点:杭州国画院美术馆

5.千载清风——当代名家墨竹展

时间:11月14日至11月25日

地点:浙江美术馆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余夕雯    编辑:吴阳杰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图库
云雾神农架
改革开放四十...
“高墙”内见...
第43届葡萄...
大草坪露天舞...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 城市 经济 社会
杭网记者实地探访金庸旧居 六归海宁遗憾
下一个“幸运儿”会是你吗?唱杭州世游赛歌
陈新华调研西湖区统战工作
全省电商助残交流会上 “橙蓝e家”电商平
何止帅爆!“砺剑-2018”反恐处突实战
最新!大学生在杭参加企业实训每月可拿20
金庸的笔下是江湖也是吃货的世界 这家面店
女孩酒后遭猥亵还险被带去酒店 靠口型求助
高铁霸座姐被列入黑名单 限制乘坐所有火车
23岁男子伸个懒腰突发气胸 医生:身材太

墨西哥左翼政党候选...

缤纷悉尼灯光音乐节...

刘杰携《宝贝儿》来...

赵丽颖冯绍峰公布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