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最核心的东西,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精神,就是平等、对等、互相包容与尊重。
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致信浙医二院,以感谢医院送给他的“精致礼物”。礼物是一张老照片,背面用英文写道:“这张于20世纪初摄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照片,生动记录了首任院长梅滕更与小患者相互鞠躬的瞬间,传递了医患之间的谦逊和尊重,也象征着医院的核心价值: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
梅滕更先生不远万里从英国来到中国,开办医院,治病救人,在杭州服务了45年之久,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中国。斯人已远,风范长存。浙医二院对“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这一核心价值的坚守,让人欣慰。
这张老照片,一老一小,相对鞠躬,相映成趣。在为梅滕更先生生平事迹感动的同时,想必也会有不少人关心:“这个小孩子是谁?长大后又怎么样了呢?”他看上去才四五岁左右,如此彬彬有礼,身段恭敬而不僵硬,自然而然,着实让人惊叹。记得在网上看到过一段小视频,几个放学回家的日本儿童在通过斑马线之后,一齐转身向礼让他们的汽车司机鞠躬敬礼,当时不少网友的感觉也就是“惊叹”二字。不必讳言,像这样有礼有节,能够展现出君子之风的孩子包括成年人,在今天已不多见。面对这张老照片,今天的人们不应该只有感动,还要有反思,思考如何找回“礼”的传统、“礼”的文明。
传统要找回,但传统需要扬弃——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梅滕更先生为中国传统的“礼”上了一课,不妨设想一下,面对小朋友向其鞠躬,梅滕更先生坦然受之,然后摸一下小朋友的头说:“真有礼貌!”这样一个过程似乎也很自然。但梅滕更先生没有这么做,而是同样以鞠躬还礼,他是把这位小朋友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两者没有高下,没有尊卑。在梅滕更先生身上体现的,就是现代文明的“礼”——“礼”最核心的东西,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精神,礼的内在精神是什么?就是平等、对等、互相包容与尊重。
几年前,宁波一家中学规定,老师的车进入校门,站在门口两边的学生要向车辆鞠躬致敬。相对于鞠躬,“跪”是中国更为古老的“礼”,去年10月,江苏南通某小学举行入学仪式,其中一个程序就是让小学生对着父母下“跪”。以上两所学校,错不在要求学生向老师鞠躬、向父母下跪,错在这样的“礼”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是有尊卑、高下的,而不是平等的。
人们常以“爱生”与“尊师”相对应,其实更准确的对应是“尊生”与“尊师”、“爱生”与“爱师”,老师与学生、孩子与父母,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亲爱,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完善彼此的人格与品质。这,应该就是梅滕更先生给小朋友鞠躬还礼对于中国教育、也不仅仅是中国教育的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