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 作者:(美国)安迪·威尔 译者:陈灼 译林出版社
早说火星上有液态水,我就不用为了造水九死一生啦
美国太空总署(NASA)最近一而再地开发布会,一会儿说发现火星存在液态水,一会又说发现了火星变成今日这般寒冷荒凉的原因。另一边,由马特·达蒙主演的大片《火星救援》,10月初上映后连续数周蝉联北美票房排行榜冠军。美国太空总署感觉是在给《火星救援》做广告的节奏。
电影讲的是宇航员马克·沃特尼意外落难火星,于是开始漫长而艰辛的火星求生试验,其中包括如何制造饮用水、如何在火星上种土豆、如何在火星上长途旅行等,他居然都一一成功了。我的天!
中国将于11月25日(下周三)上映该片。原著小说简体中文版已由译林出版社引进,我们从中截取了这个牛人宇航员怎么造水的部分,可用旧时录像厅经常播的宣传语来形容这部分会给你的感觉——“场面火爆情节曲折”。不过,话说NASA在火星上发现了液态水,知道这个消息,为造水九死一生的马特·达蒙会不会气炸掉?
注意:内有剧透,谨慎进入。
登陆火星后第30天
我知道氢气和氧气反应能生成水但也会爆炸
如果我要造水,就得从头开始造。幸运的是,造水的配方我还算知道:弄点氢气,加点氧气,烧。
咱还是得一个一个来,先从氧气开始。
我的氧气储备不少。栖息舱角落里有两个高压储氧罐,这就是我的全部储备(当然,还要算上栖息舱里的空气)。
不过,要真把它们用光了,我就没有任何应急备氧了。况且,连所需的一半水都搞不定。此路不通。
知道吗?在火星上,氧气可没你想象的那么难弄。火星大气含有95%的二氧化碳。而我呢,正好有一台设备是专门从二氧化碳中分解氧气的。耶!氧合机!
只有一个问题:火星大气极为稀薄,将空气从外面弄进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正是MAV燃料站派上用场的地方。
好几个星期以前,我的队友们乘MAV(火星升空载具)离开了,但它的下半身还留在原地。起落基座、进出斜坡和燃料站都留在这儿。还记得MAV是如何利用火星大气制造燃料的吗?第一步就是收集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高压容器中。只要我能让栖息舱给燃料站供电,它就能以每小时半升的速度向我提供二氧化碳,源源不断。
氧气有着落了。
氢气要麻烦一点。
我本想打氢电池的主意,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电池在夜间储能了。直接后果就是晚上会变得很冷。我能裹成一团御寒,但我的植物就要被冻死了。再说,每个氢电池里所含的氢气并不多。为了这么点氢气损失这么大,实在是得不偿失。
感谢我的队友马丁尼兹驾驶着MDV(火星降落载具)降落到火星地表的精确性,为我省下了一些预备燃料——几百升没有用过的联氨。每个联氨分子含有四个氢原子,也就是说,每升联氨里的氢可以造两升水。
只有一个挑战:将氢从联氨中分解出来。这个过程释放的热量,那真是相当相当大,而且相当危险。如果我在氧气环境中实现这个反应,新分解的高热氢会直接爆炸。结果当然会产生大量的水,但我肯定也死透了,没福享受。
化学现在站在我这边了。余下的问题是:我怎样才能让这个反应慢慢地进行?产生的氢我如何收集呢?答案是:我不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