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文化也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
杭州,便是这样一座散发着灵魂香味的文化之城,也是一座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创意之城。
这个城市具有神奇的土壤,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里创办了自己的“梦工厂”。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雄心壮志付诸现实。这些追梦者,成为城市充满活力的新鲜血液。他们的活跃,也让这座美好的城市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
亲,还记得西子湖畔的“口水军团”吗?
大约十年前,杭州出过一支乐队,他们唱着不那么常规的歌谣闯进了杭州人的生活。在他们之前,没有谁能把杭州话的吞吐,变成一桩那么好玩的事儿。
那时,北方有个叫雪村的人,用一口东北大茬子味儿唱火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但在当时很多杭州人耳朵里,红的却是“口水军团”的杭州话RAP——《件儿饭》、《不搞的》、《碎烦》,还有那首《杭州是个好地方》,有如来自市井的活宝,嚼着乡音俚语,幽默,诙谐,玩闹。这些歌儿甚至成为外来人口学说杭州话的教材。
“阿董”董磊,便是“口水军团”的主创之一。当时间过去,“军团”已成往事,董磊彻底转型,创立了自己的音乐公司“聚阵音乐”,站在幕后,当起了音乐制作人。
时代在变,笼络大众的心太难,董磊先走一步,要去拉拢小众的耳朵。
小时候,
辍过学端过盘子
“混”和“玩”,曾是少年时代董磊的生活全部。年少不为明日愁,至于混出人样和玩成专业,那是后来的事。
中学里因为跟老师闹架儿,董磊退了学。音乐就是那时候学的,跟着一个音乐老师,学吉他。
和同龄人不同,董磊不爱港台歌曲,不民谣,也不小清新,直到听到了当时的北京摇滚和欧美摇滚,“耳朵一竖,感觉对路了”。董磊把1997年定为一个音乐的节点,那时候无论国内大环境,还是杭州本土小氛围,都是百花齐放,他也有了自己的乐队——“福尔马林”,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他担任鼓手。
当时杭州玩音乐的年轻人,大多还在校园里当学生,董磊不同,他一边玩,一边得解决生计问题。
“那时有个餐馆叫‘大汤锅’,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里头当服务生,跑堂端盘子。”
当DJ,收入不错却快乐不起来
董磊没生在富贵家庭,孩子辍学、待业,一般家长在这时候大概都快要疯了。
董磊的爸爸是工人,收入不高。当儿子提出要买一把动辄上千元的电吉他,“老爸没答应,也没拒绝。后来,他找朋友,托关系,从外地买了把二手电吉他回来”。记得那是个下雨天,老爸骑着破车驮回来,把吉他摆在董磊的面前。
之后,董磊有了另一份职业。他会打碟,成了迪厅里的DJ。
他站在台上,面对着舞池里的各色人群,并不快乐。那些只有鼓点节奏没有旋律美感的音乐,燃不起他的兴趣。但这份工作,却给了家人一个明确的信号,儿子能自食其力了。每月3000到5000元的收入,是家里收入最高的。
然而很多时候,人没法说清自己到底在坚守什么,于是改变,成了一个经常使用的办法。
董磊告别了DJ工作,去玩他喜欢的音乐了。
口水军团,唱出杭州人骨子里的“玩兴”
2001年,“口水军团”红了。
再回首,那些歌都是玩出来的,技术也不成熟。一个电脑软件,一台奔三电脑,大家拼词、编曲、混音,一晚上能整出一首歌。董磊说,走红纯属意外。如要深究原因,主要在于“杭州话不是一本正经的方言”。杭州话随口一句,很押韵,唱出来有“混不吝”的感觉。
“军团”最初五个人,也许是这个年纪人群中最会玩会闹的一群人,但恰恰是他们,把杭州人骨子里的“玩功、玩兴”抖发出来了,活灵活现。“我们从一开始就不专业,玩倒是很专业……玩着玩着,就玩成了专业人士。”
因为成员的去世,创作理念的分歧,种种原因,“口水军团”分分合合,默默解散了。
但这支乐队曾经的存在,让几个年轻人获得了很多。最大的收获是机会。不仅仅是台前的展示,他们面对的是广袤市场。
各种邀约纷至沓来,甚至人们能在每天《阿六头说新闻》的结尾,听他们唱:“耍子地方木老老,西湖里划船,城隍阁么登高,雷峰塔叙旧,来壶龙井茶泡泡……”
转战幕后,
用小众音乐去抢占大众市场
离开“口水军团”的日子,董磊尝试过组建乐队,发专辑,而现在,他彻底转型,选择自己做老板,开音乐公司,取名“聚阵音乐”。
他发现,转战幕后,当一个音乐制作人,是自己最好的定位。他认为唱片工业的衰落,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落后。“网络已如此发达,而唱片业却还在拘泥于音乐的载体——那张小小的唱片,要动用极大的人、财、物资源,去推广唱片,寄希望于大众买唱片来收回成本并赚钱。但如今,人们的选择实在太多了。全人类都听邓丽君、罗大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要用大众音乐覆盖大众的耳朵,已然不现实。于是,董磊在幕后,做得更多的是“分众音乐”——把大众的耳朵拆分再拆分,变成小众,甚至是个性化定制。
现在,董磊的音乐公司为各种影视节目、晚会和影视广告配乐,有时候他还去当现场的音效师和音乐总监。人们能从电视和电台里听到他的声音,只是不知道,那个发声者就是董磊——一支音乐,从编曲、制作、缩混到录音,都由他一人包办了。
“从台前走到幕后,
不可惜、不寂寞吗?”
“台前有台前的风光,幕后有幕后的从容,这就像微博上,‘加V’的人有各种压力,有话不能乱说,有情绪不能发泄,反倒不如那些不加V的,嬉笑怒骂,都是自我。”
如今,在自己的工作室和录音间里,董磊每天思考的,是如何去满足少数人的听觉。“即便是为一档节目、一台晚会,甚至是一个企业广告去配乐,要有个性并能做到完美,很不容易”。他觉得,无论是商用音乐,还是流行音乐,迟早都会向“分众音乐”的方向走。尽管目前,杭州这一行的人并不多,干得好的更少。董磊觉得,自己可以试着先在这条路上走一走,兴许可以趟出一个新的方向出来。
做小众的音乐,瞄准的其实是大众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