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唐云艺术馆嘉宾厅的窗户望出去,是一池被张爱玲称作古代名妓洗脸水的西湖。新建的雷峰塔高耸在那里,尚不知张爱玲当年在美国用它做了英文长篇小说的题目。如果不是张爱玲挚友宋淇夫妇的儿子,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这几年陆续整理出来这些张爱玲的遗作,我们都不知杭州在张爱玲心里竟是这样一座忘不掉的城市。
昨天,宋以朗带着《异乡记》的手稿来到杭州,参加本报和杭州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读书会活动——《异乡记》简体中文版内地首发式。
这是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对杭州的见闻感受描写最直接最详细的作品。1946年,张爱玲带着彷徨无助的心情路过杭州,要去寻找在永嘉的恋人胡兰成,要跟这个男人谈下“未来”,但心中实在是患得患失,没想好如何开始,更不知会如何结果。但80页的残稿《异乡记》当中,却不仅仅是一个女人彷徨的心路,更有张爱玲对生活的观察和文字表达上的探索和转变。
时隔64年回头去看现在问世的作品,《异乡记》别有一种意味。“如果说上海、香港是和张爱玲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那么杭州该是她文学的第三城。”61岁的宋以朗依然有着孩童式的微笑,俏皮地说道,“《雷峰塔》(明年年初出版简体字版),(难道)可以不在杭州首发吗?”
张爱玲《异乡记》手稿亮相
宋以朗前天晚上在机场因为证件遗失险些没法登机。还好后来证件失而复得,他也得以带着之前就说过的“神秘礼物”来到杭州。
神秘礼物用一个透明的文件盒子装着,宋以朗一直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直到说起自己发现《异乡记》手稿的过程时,他打 开盒子拿出里面一本作业簿,举起来给大家看:“这就是张爱玲的手稿。”那上面的字很娟秀,看到不时涂改的痕迹。最初的题目隐约可见是“异乡如梦”,结尾戛然而止,是一句没说完的话:“阿玉哥!他们这种……”一时之间,媒体镁光灯闪个不停,等大家拍完,宋先生把手稿收好,再宝贝一样地捧回怀中。
《异乡记》的首发不可不放在杭州,而这本书在张爱玲与宋淇夫妇的通信中,她更是说这是她非写不可、真正要写的作品,可见这部作品对她非常重要。可通读全篇,会发现的确如一个网友所说的“一个女人从上海去浙江的旅途札记,无非就是坐坐车、住住店、算个命、游个湖、吃吃饭、杀杀猪、上上厕所”,那么我们从这本书里究竟可以看到什么呢?
宋以朗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现场共同引领大家阅读起来。擅长统计考证的宋以朗,举了不少例子,说明张爱玲的《半生缘》《怨女》《小团圆》《秧歌》《华丽缘》中的不少文字,基础都来自《异乡记》。而陈教授则补充说,这部作品对张爱玲的确是非常重要,是一部承前启后的过渡作品,是显示张爱玲农村经验的第一部作品。“农村在她之前的作品中没出现过,之后大量出现”。另外,就是张爱玲用散文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能看到比在《小团圆》中更真实的张爱玲,比如《异乡记》中写到的她借楼下的人搓麻将之机放声大哭,让人看了心痛,完全是一个女人最切身的感受。
“大家都是凭着自己的想象,让她变成了电视剧、电影里的样子。”宋以朗强调,“我想让大家看到她真实的样子。为什么不看看她自己怎么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