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记者 张晴 通讯员 汪佳静
几天前,在宁波市看守所的一场座谈会上,毛卓云露出了笑容,是因为在现场得到了妻子的肯定。
手写了七八张讲话稿,上面用红色笔迹修改后再在重点处反复标上记号,迫于时间关系,毛卓云当着众人只读了其中一张。
他的妻子徐爱英坐在他身边,最后一个发了言。“我是在他做这份工作两年后,通过报纸上的一张照片,有一个小小的背影认出了他,才知道他在干‘傻’事。”推了推眼镜,徐爱英的声音有些许哽咽,“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如果没有家庭的支持,他肯定也没法走到今天。”
有些责怪,又有些心疼,妻子的心思毛卓云都明白,带头鼓掌后,他红着脸时不时地望向身边的徐爱英,只有在她面前,他会表现得像个刚刚接受过表扬的“孩子”。而妻子口中不愿多涉及的这份工作,毛卓云到底在做什么?
12年如一日的“陪伴”他直接把办公桌搬进监区
毛卓云是宁波市看守所管教四大队民警,和同事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是宁波市公安唯一一名艾滋病在押人员专职监管民警,他每天要面对的都是可能会带来极端危险的在押人员,这就是妻子口中的“傻事”,毛卓云一做便是12年。
12年来,毛卓云累计管理教育艾滋病在押人员511名,其中判处死刑3名(其中死缓2名),无期徒刑3名,10年以上有期徒刑13名。时至今日,他的监区还关押着23名男性艾滋病在押人员;去年,他把自己的办公桌搬进了艾滋病监区,头顶是一样的高墙,一样的铁窗;没有空调,也没有特殊待遇,毛卓云选择这样“感同身受”着去了解他们,以便能更及时地关注艾滋病在押人员的日常心理变化。
早在2007年,宁波市看守所成立艾滋病监区,毛卓云从那时起,开始承担所里艾滋病在押人员集中羁押任务,“第一次打开监区的铁门,手碰到门框时,说实话心里还是有些发怵。”面对这样特殊的群体,该如何开展工作,毛卓云心里也没有底。
平日里,任何微小的细节都可能会挑起这部分人员敏感的神经。“他们自己心里是很害怕的,很多人连怎么得上这个病的都不知道,所以他们的心理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害怕冷漠的眼神,也会渴望被关爱。”所里专门为毛卓云准备了隔离护具,他一次也没穿过,口罩基本也没戴过,他觉得那么做会“隔心”。
说不出口的话
毛卓云通过书信交流
前几年,因暴力袭警而收押的艾滋病嫌疑人王某,让毛卓云印象很深。“他当时进入看守所时,身上都是血,又拒不配合民警的收押,大吵大闹,还吞食异物,现场情况还是很紧张的。”入所后,王某一直存在抵触心理,经常大声吵闹,不服从管教,并多次违反监规。
等到王某稍微平静下来的时候,毛卓云在监区王某所在的房门前席地而坐,保持和他一样的高度,耐心地陪着他,看着他哭,陪着他笑,教他做俯卧撑发泄情绪,并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不成想,当王某的判决书下来后,他的情绪再次失控了,并有攻击管教和医生的举动。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毫无安全防范措施的情况下,毛卓云站在王某的面前,紧紧地拥抱了他,一边握住他的手,一边轻拍他的背部,就像在安抚婴儿似的,不断对他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王某渐渐放松了身体,稳定了情绪。
和王某一样,很多艾滋病在押人员会根据判决离开看守所,他们对毛卓云一直惦念着。毛卓云也一直和他们保持着书信来往,似乎只有在面对他时,艾滋病在押人员才有了安全感。
前几天,毛卓云收到了曾经的艾滋病在押人员小郭从监狱寄来的信,信里这样写道:“在里面那些以前从宁波送来的,有我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都很好相处,我们经常在聊天时说到你,大家都对你印象很深。从其他同犯的交流中,你是真正关爱着这群失落的群体,就如同这里的警官一样,每日每夜看护着我们。”
好的经验,好的做法
都是日积月累的用心感受
毛卓云把每一封来信都收藏好,并把自己的工作经验,记录撰写了10余万字的心得体会,总结有代表性的个案,归纳出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近心法、正心法、劳心法、破心法、宁心法),为特殊在押人员的监管工作提供了借鉴。
通过日常和艾滋病在押人员相处的心得体会,毛卓云还针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去做前期准备,他认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其实也不单单是我一个人,其他同事平时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不然单靠我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毛卓云说。
“之前我们有名在押人员在关押的两个月时间内,前后到医院检查达五次。”和普通在押人员不同的是,艾滋病在押人员每一次出门都是一场硬仗,他们的病严重的时候,身体会出现溃烂流脓的情况,作为管教时刻都有职业暴露的危险,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其他同事的配合与支持。
每天“陪”在他们身边,毛卓云也在时刻调整自己的心态,“作为一名管教,不一定要多精明,但一定要明辨是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谈话教育过程中不能被在押人员的思想所左右,牢牢把握谈话教育的方向和节奏,要敢于同不良的行为作斗争,大胆驳斥在押人员的歪理邪说,泾渭分明。”
再过几年,毛卓云就要退休了,他和已经离开看守所的艾滋病在押人员建了个微信群,他们日常依然保持着联系,毛卓云还在关心着他们的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