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蓉儿的《送饭记》众多网友给出很高评价
半年来,女儿蓉儿几乎每天给住院的父亲送饭,少则两三个菜,多则四五个菜,都是她亲手炒的,且每天不重样。她把做好的菜拍照,发到自己的微博上,以《送饭记》为题,记录下这些辛苦而又温暖的日日夜夜。
蓉儿的《送饭记》是从今年1月开始的,到了四五月份,因为她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儿子高考,太忙,便中断了记录。
儿子成绩优秀,考虑去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读工科。
昨天,这位“送饭的女儿”接受了快报记者采访。
她48岁,杭州人。父亲80多岁,因癌症晚期,于去年10月住院。自父亲住院以后,她常去医院送饭。
“医院的饭菜,不一定适合老年人口味。”她说,“化疗比较痛苦,这段时间父亲胃口更差,我在家里做一点新的主菜,父亲也喜欢,相对面食吃得多一点。”
特别是今年以来,蓉儿坚持天天送饭,并把送饭过程记录在微博,好似自说自话的心灵对话。她偶尔还会把很多天拍下来的照片,统一发一次微信朋友圈。
蓉儿和丈夫在浣纱路开了家饭馆,做地道杭帮菜,已经开了20多年了。“我们自己经营餐饮,去医院的时间相对来说自由一点。”她说。
丈夫和儿子都很支持她,“儿子觉得也是应该的,小的时候外公也带过他两年的。丈夫也很有孝心,他们兄弟轮流把90岁的婆婆接到家里照看。”
她给父亲送去的菜都是她亲手炒的。她说,菜量太少不好意思让厨师做,还有,父亲习惯吃她做的饭菜。
“老人饮食易软,又需要每天必需的蛋白质,特别是肿瘤病人。放疗病人,中医称为热症,需要吃凉性(如石斟煎水、莲子汤)。”照顾父亲,她已经蛮有经验。
蓉儿妈妈15年前离世。父亲是老知识分子,之前搞科研工作,南京人,生病后接来杭州治疗。她小时候比较叛逆,父母包容她任她做自己喜欢的。她最后没有考大学,而做了餐饮,一做就是20多年。这一点她很感激父母。
她一再说给父亲送饭“没什么了不起,只是尽自己的力”。
“我觉得子女对于父母也不是孝不孝的问题,就是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不要等父母走了,这个事没做、那个事没做,子欲孝而亲不在……我不想让自己的余生活在追悔内疚中。”她动情地说道。
朋友看过蓉儿的《送饭记》都给出很高的评价:“居家好女人”“太厉害了,每天不重样”“孝顺的好孩子,送一次饭谁都会,难得的是天天送”“真心佩服你,天冷,自己多保重”。
昨天,有个陌生女孩在蓉儿的微博上留言:送饭的女儿坚持了这么久,这已经不仅仅用爱来表述了,而是一种家庭责任感。孝顺不是抒情诗,是一顿一顿饭、一煲一煲汤送出来的。父爱如山,儿女之爱则细水长流,如雪中送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