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间借贷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特别是靠人情维系的小额借款,弄得不好,还真是蛮伤情面的。
最近,上城法院审理了2起民间借贷纠纷,最终都以调解结案。
摊上这样的闺蜜,她有苦说不出
姑娘小沙是杭州某大学在校生,从小家境不好,父母常年生病,家里申请了低保。
2016年,小沙认识了姑娘小包,两个女生很快成为闺密。
因为经常在一起玩,花钱不分彼此,而小包又大手大脚,两人的钱很快就不够花了。
碍于情面,小沙经常向别人借钱。
去年上半年,小包提出自己钱不够了,而小沙是大学生,资信好,别人肯借钱,所以她请小沙帮忙借点钱。
小沙找到了民间放贷的吴某。吴某同意放款,当面拍摄了小沙左手拿钱、右手拿借条的照片,借款4万元。
因小沙未如期还款,吴某起诉到法院。
庭审中,小沙郁闷地说:“这钱就过了下我手,马上就被小包拿走了,我1分钱都没拿到!”小沙还说,吴某实际上只借了2.4万元,其余作为利息当场扣掉了。
“小包花完钱就不见了。”小沙抱怨,“我和她关系那么好,她也知道我还不起这笔钱的,居然忍心让我上法庭……”
直到开庭前,小沙还是认为小包会出现。但遗憾的是,小包始终失联。
吴某否认只借了2.4万元一说,称照片和借条显示得清清楚楚。
在法官调解下,吴某同意小沙归还3万余元了结。
庭下,小沙的一位亲戚赶来。她说,小沙爸妈身体不好,来不了,家里倾其所有凑足了这笔钱。
可小沙还有好几笔欠款尚未解决……
法官点评:越来越多的民间借贷,特别是小额借贷开始出现在大学生身上,甚至出现“裸条”、高利贷等违反公序良俗的极端做法。大学生往往涉世未深,容易被欺骗利用。希望像小沙这样尚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还是以学业为重,踏踏实实,不要过度追求物质生活。
万不得已的办法,成了最好办法
因为做生意,去年1月27日王某向同学李某借10万元。
想到同学关系还可以,既然对方张口了,自己不好回绝,于是李某向王某账户打去10万元。
去年2月26日,王某又向李某借7万元,承诺过几天与前账一并归还。
可“说好的几天就还”变成了“好几个月也没有还”,李某心急如焚,因为当时王某说自己身在外地,借条一直没有出具。
李某越想越后怕,寻求律师帮忙。经多次催促,王某在去年8月4日通过微信向李某出具借条一份,并承诺于2017年2月25日前还清欠款。
但最终王某再次食言。李某气得把王某起诉到上城法院,证据就是那张微信借条的截屏打印件。
诉调对接中心调解员张桂侠接手调解了此案。“你们都是同学,关系一直不错。本案虽然没有借条,但根据法律规定,微信也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张桂侠耐心向王某说明。
看见微信截屏的王某二话没说,与李某签下调解协议,承诺分期还款。
法官点评:亲朋好友间借款,有时碍于情面没打借条,有时身在异地不便出具借条,当发生“说好的马上就还”却久久没有借条可作凭证时,微信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固定证据作用。
(文中当事人系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