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国标”出台
走进杭州市拱墅区和睦街道和睦社区,这里环境优美、绿化茂盛,一群老年人在社区绿地里休憩。作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老小区,这里聚居着大量老年人。如今,绿色通道让老人安全行走,楼道间的折叠椅方便老人休息,无障碍坡道便于轮椅出行;社区内,老年食堂、老人公寓、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微型养老院等机构一应俱全。老人们说:“经过改造,老小区越来越舒服了。”
浙江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到201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达984.03万,占总人口的20.19%。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如何建设老年宜居环境,让老年人乐享晚年,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课题。
日前,我国发布首个关于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到2025年,基本建成老年宜居环境体系。什么是老年宜居环境?浙江的环境是否适合老人宜居?记者走访部分社区寻找答案。
老年宜居环境有了“国标”
近日公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近六成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老问题,如没有呼叫报警设施、没有扶手、光线昏暗……这些都困扰着老年人的生活。
10月12日,由全国老龄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共同制定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发布。这是我国发布的首个关于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谋划了适老居住环境、适老出行环境、适老健康支持环境、适老生活服务环境、敬老社会文化环境等五大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板块,其中17个子项重点建设任务包括建设适老居住、出行、就医、养老等物质环境,以及包容、支持老年人融入社会的文化环境。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安全、便利、舒适的老年宜居环境体系,“住、行、医、养”等环境更加优化,敬老养老助老社会风尚更加浓厚。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是‘标配’,不是‘高配’。”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强调,要普遍树立老年宜居环境理念,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特性和需求,形成人人关注、全民参与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老年人保持健康、活力、独立的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适宜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安全保障、社区支持、家庭氛围、人文环境持续改善。
宜居才可享老。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意味着从“养老”到“享老”的变化,也关系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对浙江而言尤为紧迫。近年来,围绕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新型养老模式的要求,我省以“老年友好型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和“敬老文明号”三项创建活动为载体,整体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一些经过改造的社区,配套齐全,活动丰富,成为老年人颐养天年的乐园。
建成200多个老年宜居社区
独居老人在哪里用餐?行动不便怎么看病?家电坏了找谁修?碰到突发情况怎么办?这些和老人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问题,在杭州上城区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都能找到解决方案。
10月20日,天下着雨,小营巷社区“红巷生活广场”人气十足。一楼“梦剧场”里,老年合唱队正在排练;二楼健身房、书画室、棋弈馆里,不乏老人的身影;三楼活动室、四楼屋顶花园,处处可闻老人的笑声。“政府的考虑无微不至,连厕所都安装了防滑扶手,新装的小凳子方便坐着洗澡。”一位70岁的张姓老人说,她在小营巷住了几十年,看着出入楼梯改成坡道,空地建起健身设施,社区养老配套设施齐全,决定留在这里养老。
据了解,小营街道60岁以上老人达25000多人。2014年,街道打造了5000余平方米的“红巷生活广场”,涵盖20多个为老功能服务区,包括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中心、日间照料室、老年食堂、康复健身房等,为老人提供家政、日托、就餐、洗衣等全方位服务,辐射周边6万多居民。“吃喝玩乐,看病养护,不出社区都能解决。”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