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报报道了一只小猫被困通风管道日夜叫唤扰民却难以被救出的报道(详见昨日B2版)。报道刊出后,不少市民和网友脑洞大开,甚至有人想出了在通风管道内种树,让小猫顺着树爬到出口的奇葩点子。
开脑洞这件事情最终还是要能照进现实。有一个好消息是:昨天下午,被困的小猫已经被救了出来,朱女士一家的烦恼已经“去根”了。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想出这个有效救援办法的人,正是前天参与现场报道的本报摄影记者王翔。
连夜打造“兵器”
前天下午营救未果后,王翔便开始在营救器材上动起了脑筋。由于小猫被困在一个深度2米多的狭小垂直管道内,管道入口与管道也是垂直的,加上管道外部空间局促,要顺利进入管道,器材整体必须有一定的柔韧性。另一方面,由于小猫是个活物,要在看不见的情况下牢牢抓住它,器材本身就要有较好的传感度和束缚力。
经过一晚上的探索,王翔打造了这样一件“兵器”:它的主体是一根2米多长的塑料水管,在水管中穿着一根3米多长的蓝色胶皮铜芯电线,电线一端则做成了一个活动套索。
这件“兵器”理论上既能在狭小空间内通过90°弯头,又能在看不见的情况下感觉到小猫的具体位置,同时,只要末端一抽紧,前端套索便能将小猫牢牢套住。
“兵器”果然奏效
昨天中午,带着这件“兵器”,王翔又来到朱女士家中,尝试将小猫救出通风管道。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
天花板与卫生间吊顶的夹层间距实在太小,将塑料水管塞入管道内便花了一番工夫。首先,由于不清楚通风管道的具体深度,王翔将一根绑着绳子的小石子丢入管道内,当石子到达管道底部,管道的深度就能通过绳子的长度大致测量出来。然后,根据绳子的长度,王翔调整了塑料水管的长度,切掉了超长部分。最后,他将塑料水管一点点地从管道入口塞入管道内,一边塞,一边靠着感觉在18厘米见方的入口内,用手将变形的水管重新捋直。就这样,“兵器”顺利地进入管道,并探到了管道底部。
真的要将小猫救上来,这个过程更为艰难。由于空间狭小,王翔只能将一条手臂伸入管道内,抓住电线末端感知小猫的大致情况。在管道入口摩擦久了,他的手臂上划出了多道血印。
终于,电线吃到了分量。“有了!有了!”王翔立即抽起电线,顺势将整根水管向上一提。
在场的人都提起了劲儿,可王翔突然失望了一把——电线上的重量突然消失了,套索没能完全固定住小猫。“哎呀,差了一点。”
但是,这次失败让大家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经过几次尝试,这样一套办法被总结了出来:可以借助手电筒和镜子观察管道内的情况,确认小猫套牢后一定要拉紧电线末端,这样才能将小猫拉出来。
朱女士找来了家里的手电筒和小镜子,王翔接过来后从侧面靠着镜面反射观察管道内的情况。“套牢了,在它的头上!”有了镜子和手电筒的帮忙,这次下套果然手拿把攥。随着水管不断被拉出管道,小猫的叫声越来越大……
由于管道口太狭小,贸然用手去接小猫有被咬伤或者抓伤的风险。朱女士为王翔找来了胶皮手套和毛巾,让他做好防护。王翔戴着手套,慢慢将手从管道内撤出。这时,小猫已经在管道口了,王翔的手一松,它便自己爬了出来。
被打扰这么多天,朱女士这才看清,这是只黑白相间的小猫,估摸着有四五个月大。“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朱女士的母亲笑了起来。
小猫找到归宿
小猫虽然被救了出来,但大家该拿它怎么办呢?
昨天傍晚,小猫在报社有了一个临时小窝,一群记者编辑纷纷给它拿来吃的喝的,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通过微信朋友圈,记者编辑们已经发布了一轮小猫领养信息。
昨天晚上11点,一位瞿先生来到报社将小猫接回了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