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镜塘,挽救历史文化明证的爱国者
“鄙人雅好书画,殆成痼癖。遇古今名流手迹,往往浏览展玩,动废寝餐,观之不已,辄思购而致之,私为已有,积以岁月,箧衍遂兹,粉蠹汗牛,家珍徒拥,然看囊之钱有尽,嗜古之欲无穷,有时续遘新赏,爱有所迁,而力有年绌,转辗寤求,惟有踅斥旧藏,公诸同嗜,庶几易则两全,各得其所。虽曰市道必有可观,因是四届举行,购者叹为观止,今复续有贡献,仍循囊例,胪列名品,以供鉴家采择。六莹堂主启。”
这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申报》上的一则启事,说的是六莹堂要举办古今名人书画第五次展览会。启事中,六莹堂主自称“雅好书画,殆成痼癖”,希望不断获取新的藏品,但由于财力有限,所以将旧藏品展出,供同好者交易,各取所需。
六莹堂主,何许人也?
上周六,西湖名人讲堂请来了六莹堂主的后人,请他讲述了这位大收藏家的传奇故事。
大收藏家也是大捐赠家
六莹堂主钱镜塘,我国书画收藏大家,浙江海宁硖石人,本名钱德鑫,晚号菊隐老人,“镜塘”是他的字。
钱镜塘之孙钱道明,自幼和祖父生活在上海,直到祖父去世。对祖父的故事,钱道明了若指掌。
钱镜塘毕生藏品极多,有5万件以上。“如果要全部运走,需要16辆卡车,耗时7天7夜才能运完。”钱道明说。
听到这些数字,很多西湖名人讲堂的听众都瞪大了眼睛:太惊人了!
钱镜塘笃爱收藏之外,还是一个有爱国气节的文化人。抗战期间,得知海宁女画家李因的水墨花鸟画落入日本人手中,他不辞劳苦,四上东北,斥重金将画“夺”了回来。日伪统治时期,为了不让国宝外流,他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如徐熙《雪竹图》等众多五代、宋时期的书画名品。
藏品数量甚巨,钱镜塘捐赠藏品的数量也不在少数。
解放后,钱镜塘对所藏文物仔细考证、鉴定,精心修复、装裱,多次将所藏历代名家书画捐献给国家。1956年起,他将毕生收藏的书画立轴、手卷册页、文献资料、金石文物等共计3900余件,分别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西泠印社和嘉兴博物馆、海宁博物馆等。
大收藏家的“火眼金睛”
“祖父关于收藏,有好多有趣的故事。”钱道明说,别看收藏是一件波澜不惊的事儿,其实,经常是“险中又险”。
“祖父那时候喜欢去重庆路上吃面,那附近有个画廊。”吃完面的钱镜塘,会去画廊逛逛。有一次,他发现老板把用刀在刮东西。老板没好气地对他说,有幅画卖不出去,索性把上面的金子刮出来,还能卖点钱。
那是落着唐伯虎款的十二条赤金屏,很多人看出落款不是唐伯虎真迹,就没拿它当回事。可眼光犀利的钱镜塘却判断出,这幅画的真正作者是海派大画家任伯年。
“祖父立刻阻止了画廊老板。”钱道明说,钱镜塘出了400个大洋,从画廊老板手中救出了这幅珍贵的《群仙祝寿图》。
后来,任伯年的这幅《群仙祝寿图》成为了上海美术馆“镇馆之宝”。而今,这幅珍贵的作品被永远挂在了上海世博馆中华宫里。
可是,如果没有钱镜塘的“火眼金睛”,这幅作品恐怕已经被那个画廊老板刮去金子,毁成一堆废纸了。
快来分享你的收藏故事
收藏,更多时候是为了保存一段记忆,而不会囿于藏品的价格。大到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小到个人珍藏的纪念品,每件藏品背后,都蕴涵着一段故事。
可能你还收藏着多年前的一张准考证、一枚邮票、一张明信片、一件小手办……它们也许见证了你人生中的一段经历。
请把您的收藏故事写成500-1000字的文章,发送至杭州名人纪念馆微信或杭报在线西湖名人讲堂第三讲专题页面(www.hzrb.cn),分享你的收藏故事。我们将选择五个最精彩的故事,送上一份文化礼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