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葛亚琪 摄
信中说的60年前的事情,同学们很好奇
前天11:50杨同学来电:我是文一街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前几天,我在保俶路河缸桥边的工地旁捡到一沓信,一共有三封,最早的是1954年的时候写的。信都是拆开的,从信的内容看,应该是一个大人写给一个叫史乐天的小朋友的,大致内容是写关于工作和学习方面的。不过现在算起来,这个小朋友也有六七十岁了。
记者周丹红核实报道: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是文一街小学六年级四班班主任崔老师。崔老师说,捡到信的是她班里的同学,孩子们很兴奋,这几封信有五六十年了,可以算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了。
建筑垃圾堆旁的一堆信封 引起了女生的好奇心
一男一女两个挂着红领巾的孩子走进教师办公室,笑嘻嘻地走过来打招呼:“阿姨,就是我们,就是我们!”
男孩子叫李子岩,学校小记者团团长,迫不及待自我介绍:“是我说要给你们打电话的,我还打算借崔老师的微信拍照给你们看一下的,想不到你们这么快就来了;我以前也给你们发过微信的,还领到了50块稿费呢!”
女孩子叫杨韵琦,扎着马尾辫,穿着斗篷格子外套,说起话来有点小羞涩:“是我捡到的,我把信拿来想问问同学们有没有收藏价值,大家都说有价值,还在讨论值多少钱,真好玩……”
杨韵琦同学说,信是在文一路和保俶北路交叉口的工地旁捡到的,那是她每天上下学的必经之路,距离学校只有一百来米。
3月24日傍晚,她放学回家,看到路口的建筑垃圾堆旁有一些破旧、发黄的信封,蛮好奇,就仔细翻了翻。信封里大部分是空的,只有3个信封里还保留着手写的信纸。一看内容是写给一个小朋友的,谈的也都是学习什么的内容,她觉得蛮有意思,就放在书包里了。
前天,杨同学把信带到学校,请同学们帮忙鉴定。
同学们也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手写的信。看到泛黄的信纸,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出主意:“很值钱!”“作为收藏品珍藏!”“送到博物馆去吧!”最后,还是由刚参加过北京两会的“小记者”李子岩拍板——向班主任崔老师报告,给快报打电话!
同学口中的“古董信”
说的生活琐事很有时代感
同学们在讲这几封信时,多次用到了“古董”这个词,我们就姑且称这三封信为“古董信”吧。
这三封“古董信”都是写给一个叫史乐天的。从邮戳看,分别写于1954年和1964年。三封信分别发自浙江海宁、上海和西安。
从收信地址来看,史乐天在1954年时,住在杭州市解放路银枪板巷3号。到了1964年时,他已经在“拱宸桥绸布厂准备车间”上班了。
信里的内容说的都是工作、学习和生活琐事,遣词用句对现在的小朋友来说绝对新鲜。
“我们是22号开始正式上课的,这学期的功课确实比较忙一点……最近几天,我们正在为着保钢保粮的积肥运动,正(记者注:应该是真)是全校每一个人都动手,或者在校内负责打苍蝇。所以通过三天的劳动,非但积了不少肥,而且室内的苍蝇蚊子也消灭得差不多了……”
“26日晚八时来到上海,27早6时即动身转南京。快车运行六个多小时之后,中午12点30分到达南京车站,坐一路(无轨和汽车)一角四分钱到新街口,大约相当于杭州城站到卖鱼桥或大关那么远……这封信的信封和邮票是在新街口的自动化实验邮电局买的,放进二分硬币,出来一个信封和一张信纸。到另一口上,放进去九分钱(五分一只,二分二只)自动出来一只邮票(八分的)和找回我一分钱。如果只塞进去七分钱,那机器就根本不理睬我呢,你说有趣不有趣?……我户口办的怎么样了?当中如果有什么问题,千万不能发急以至流眼泪!关于我的户口,看不方便,就放延龄路……”(记者注:信中的延龄路就是现在的延安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