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超级实习生 卢峥(浙江工商大学)
本报大众热线85109999昨天接到一位家长的投诉:我的孩子才上二年级,有老师在学校里开了一家超市,让同学买东西。我的孩子身边没钱,老师居然让她赊了好几元钱的账。
这位家长在意的,并非孩子花了几块钱,而是孩子在学校老师赊售的行为实在“太过分”了。
那么,实情到底如何呢?真有这样的老师,把赚钱的心思用到了学生身上吗?
所谓“规矩”
根据家长的指引,记者来到位于萧山新塘街道的“萧山少林文武学校”。
学校大门很有特色:栅栏式大门被覆盖上了一层铁皮,校外人很难看到学校里的景象。
学校校长钱树海介绍,这是一所总部位于北京的八年制民办学校。家长投诉的那位老师,是今年新引进的一位女教师——张老师,30岁左右。
据了解,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几乎都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住校学习的——大门覆盖铁皮,就是为了降低外界给住校生活带来的影响。
“学校有规矩,住校生每周回一趟家,带齐必要的生活学习用品。住校生不得随意离校。”钱树海告诉记者,“学校里是没有小卖部的,学生也没地方消费。”
很显然,校规带出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缺本子和笔,有的学生想吃零食,有的学生想买点小玩意儿玩。他们可以委托“代购”的,只有可以离校的人——走读的同学,还有部分老师。
所谓“赊账”
上周五,201班的小丹(化名)和班上其他十几位同学,各自在纸上列了一溜购物清单,有铅笔、橡皮、本子、小头饰等等。作为班主任的张老师答应,同学们有什么想买的,她可以帮忙带进学校。
“只限买文具,零食这种不可能,因为学校一直强调食品安全问题。”张老师告诉记者。
张老师今年9月到学校任职,上周五之前,她接到一些学生的求助,不是笔用完了,就是本子用完了。
此前,她已有过几次帮学生代购的经历——拿着学生的钱,去学校对面的小卖部代买。“但列购物清单一起买,还是第一次。”
周一,张老师按购物清单分发物品了。“总共有10名左右的学生列了单子,其中有4、5个说没带钱。”张老师说。
张老师告诉学生,东西先拿走,钱可以赊着——都是几元钱到十几元不等,“我没有记账,因为都是些小钱。”
所谓“风波”
当小丹回到家中向父亲要钱,父亲听完就着急了:“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就让她赊账。以后身边没钱还,又不敢告诉我们家长,会不会动歪脑筋凑钱呢?”这一担忧,也被其他家长认同。
“我们并不知情,这事情一定要批评张老师。”钱树海校长说。
处于这场投诉风波中央的张老师,前天上午就已经懊悔了:“特别是赊账这个细节,我想了一宿,觉得这事情做得是不妥。”果真,当时就有学生家长来找张老师了。
“他(家长)走来只对我笑了一下,我就先开口道歉了。”张老师说,道歉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该让学生赊账,二来学生没有判断力,买了不必要的物品,可以退回来。
本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但没想到已有家长向本报投诉了。“我有点儿委屈,好心办了坏事……”
钱校长表示,学校将以此为戒,召开全校教师员工大会,严禁各类代买行为。“再明确些,就是老师不能和学生有任何经济往来,以免造成误会和不良影响。”
各方观点
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记者针对一些家长、老师,做了一个观点小调查。
家长王先生: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孩子要用,老师帮买,而且买的也是文具,小题大做了吧?
家长许女士:这个做法肯定不对的。文具家长会买,老师是教书的,职责不同,老师越界了。万一有些学生觉得人家买了,自己没买,老师对自己有看法呢?小孩子会跟风的啊!
家长郭先生:孩子太小,二年级的学生没什么判断力,赊账会扭曲孩子的消费观念,对成长不利。
教师叶老师:生活上关心学生没有错。这位老师如果提前给家长打个电话,说明情况再买,就不存在这个投诉了吧?
教师谭老师:这位老师太粗心。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任何涉及金钱的行为,都可能引发误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对于老师为学生“代购”,大家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登录杭州日报“城市通APP”表达你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