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张荣元在运河边拍照,他气色很好。
96岁的杭州老人张荣元看了快报沉睡多年的漂泊记忆又掀波涛
67年了,我从未听到有人谈论这段历史
两万中国海员落脚利物浦追踪
住在拱宸桥边、今年96岁的张荣元,生活就像桥下无声流淌的运河,一张报纸唤起了他脑海里沉睡的波涛。
12月1日,都市快报天下周刊刊登两万中国海员落脚利物浦的故事。张荣元越看越觉得眼熟——1945年,28岁的他从印度孟买登上开往 英国利物浦的大船,并在文中提到的蓝烟囱公司服务一年。
张荣元的儿子张峰,也在同一天看到报纸。他打进都市快报热线,告诉我们:“杭州也有老海员!”记者 黄小星
到印度修飞机
乘船到利物浦
年轻的时候,张荣元就一心想闯闯外面的世界。1917年,他出生在东阳农村,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3个弟弟和3个妹妹。为了肩负起生计,20岁那年,他离开老家,辗转湖北、云南、贵州多地,凭着修车、开车的技术,“哪里钱好赚就跑到哪里去”。
在听到同伴说印度加尔各答飞机场招人时,张荣元毫不犹豫地出发了。1942年,一辆大卡车载着这批年轻的中国小伙,从云南进入印度边境。
空气中飘浮着挥之不去的咖喱味,眼前的陌生人都有着黝黑的皮肤和大眼睛。张荣元想,自己年纪轻轻,又“没什么钞票”,心里少了些独在他乡的恐惧。
张荣元修的是英国的轰炸机。二战期间,美国、英国、中国等数十个国家组成盟军,合力对抗德意日法西斯。当时,张荣元并没有思考过为盟军胜利做贡献这些宏大的意义。他只是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飞机不比汽车,掉了一个零件,还能停下来在路边修修。在天上飞的,那可是天大的事情!”
他没有停下闯荡的脚步。1945年5月,他在印度孟买港口,登上蓝烟囱公司一艘载重量5万吨的大船,一路经苏格兰格拉斯哥,来到英国利物浦。
当时,死亡的威胁仍余威未消。三艘军舰护卫着张荣元所在的大船,寸步不离。一路上,张荣元提心吊胆。
一下码头,他意外地发现,码头上来往的人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一般的喜悦。头顶的广播不停播报着讯息,许多人驻足码头侧耳聆听,有人流泪,有人欢呼。
原来,那一天是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做海员四处漂泊
二战结束回中国
张荣元在英国度过了平静的海员时光。
船上干活的工友,大多来自宁波、舟山、山东,连“拿摩温”(意即工头,英文number one的谐音,“第一号”的意思)都是中国人。平时,还能吃上中国厨子烧的中国菜。不过,“拿摩温”爱欺负人,血气方刚的张荣元不干了:“我和他说,你别再啰嗦,不然我不客气!”
跟着蓝烟囱公司的船,张荣元去过伦敦、南非、马耳他……每到岸上,一些中国海员喜欢去酒吧喝酒、赌钱、跳舞。张荣元从来不碰这些。业余时间,他常到教堂蹭免费的“英语课”,或是捧着英文词典自学英语。
张荣元收入不错,一个月能拿到十五六镑。虽然他也留恋英国华美的建筑、“生毛病不用自己花钞票”的福利,但心底里,他始终有一个想法:他是中国人,以后一定要回家乡。另一方面,二战结束后,许多英国本地的劳动力从战争中解放出来,中国海员的工作受了冲击。于是,1946年,当听说英国赠送给国民党的军舰要前往中国、舰上急缺人手后,张荣元和蓝烟囱解约,选择回乡。
在船上,张荣元遇到两个“奇怪”的中国人,他们问起张荣元对共产党的看法。因为英国的劳工中也有共产党,张荣元并不陌生。他告诉眼前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他觉得共产党是先进、可靠的。三人于是谈起,以后想在上海开照相馆,邀请张荣元当经理,不用他投资一分钱。
张荣元答应了这桩看上去匪夷所思的好事。他没想到,这两个人成为自己以后的“贵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