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津铭/绘
83岁的老杭州钱先生,每天早上都会骑着他的小电驴从大关赶到德胜新村,就为了买一副葱包烩,他说:这里的葱包烩很地道!
能做出让老杭州赞不绝口小吃的摊主丁海英,是个绍兴女子。她说:也没什么诀窍,皮子要做得干一点才烤得脆,甜面酱要用优质白糖熬出来才香!
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做皮子、做酱料
原以为这葱包烩不过就是两张薄面皮,里头夹半根油条和几根葱,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挺费事。和面、摊面皮,丁海英每天要花两个多小时,一般中午没什么客人,她就开始动手了。现在,每天大概能卖出300多副葱包烩,那么,就要做六七百张皮子,每张皮子的薄厚、大小都还要差不多。
“皮子是很难做的,太烂了粘锅,要干一点,这样才烤得脆。”丁海英说,熟能生巧。今年35岁的丁海英,已经做了十年的葱包烩。十年前从婆婆手里接过衣钵(做葱包烩)时,她还是一个刚生完孩子的母亲。
婆婆姜奶奶做了26年的葱包烩,丁海英的技术就是她手把手教出来的。记者采访时,姜奶奶正好也在帮忙,她笑着插话说:“冬天摸黑就起来了,炉子的火要升起来,榨菜、葱这些辅料都要切成丁。”姜奶奶说话时脸上挂着笑容,眼角堆起了褶子,她开口却是苏州口音,“我们的甜酱也是自己做的,每天早上4点半起来开始熬,一定要用好的白糖熬出来才香。辣酱我们也是自己捣碎了做的,吃起来新鲜。”
“姑娘啊,马马虎虎,没烤透,吃起来就不香。”姜奶奶说,压葱包烩是很费力气的,所以她才退居幕后,“老了,压不动了。”
原料不能将就,涨价让婆媳头疼
采访时,卖葱的小贩来了,自行车后座上装满了绿油油的葱和各色蔬菜。姜奶奶叫住他,在篮子里仔细地挑起来,小贩笑着说:“都是好的,你放心吧,都很嫩的。”随即,抓了一把放进秤里,刚好两斤。
“我不要那么多。”姜奶奶说着拿出了几根,一称刚好3块钱。姜奶奶说,料一定要用得新鲜,这些葱放到明天就黄了,不能用,浪费。
“现在葱也要两块钱一斤了。”姜奶奶笑笑,这些年原材料的价格一直在涨,葱包烩也跟着涨,1元一对、1.5元一对、2元一对……涨到现在变成了3块钱一对。“这年头,谁愿意涨价啊,一涨老客户们都要来问,怎么涨价啦,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姜奶奶的声音有些委屈。
“面粉拿一次涨一次。”50斤装的面粉,丁海英每次进10袋,够用上一个星期。“这次去进货,涨到80多了,涨了10几块钱。”丁海英皱着眉头说,面粉批发商也为难,因为小麦的收购价贵了。
生炉子的煤球,一筐24个,10年前是5块钱,现在涨到了11块钱。“有时候送来的煤饼差,用起来费。”丁海英现在每天起码要用一筐煤饼。
找钱时手上套个塑料袋
在靠近顾客的这一边,丁海英留了一小块地方,摆着五块、一块的零钱。买的人自己找钱,卫生还方便!顾客很自觉地把找的钱揣进口袋,不多会儿,葱包烩就做好了。
来的多是老客,住在德胜新村一带。
零钱堆满了,丁海英手上套个塑料袋,把钱抓进铁盒子里。如果有人拿了百元大钞,那也是用这只套了塑料袋的手找钱。这个小细节,看了让人觉得放心。
仔细观察发现,装葱、干菜这些辅料的罐子都被擦洗得很干净,甜酱用80年代的那种搪瓷杯装着,上面还写了“上海地质仪器厂”几个红字。“是我爸爸单位里发的。”丁海英说,这些杯子用了很多年了。
除了卖葱包烩,丁海英还卖蛋饼和茶叶蛋。熟人来买东西,丁海英跟对方搭腔,谁要搬家了谁的小孩摔了,她体贴地聊上几句,对方很感激。她说,有一次她有事没摆摊,第二天大家都来问,弄得她很愧疚。“大家都会挂念我。”就因为这,丁海英的鸡蛋个个都要挑大的买。卖鸡蛋的夸她:“你良心真平。”她说:“人家说声好,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