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子并不缺钱,他说自己精神“贫乏”盗窃癖的背后是什么?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2-08-21 04:27   

以开服装店招聘麻豆(网络平面模特儿的别称)为幌子,趁“麻豆”化妆、试衣时偷走她们的东西。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小偷其实并不缺钱。近日,拱墅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盗窃罪对钱某依法批准逮捕。

今年6月的一天,杭州姑娘小芳(化名)在网上看到一则招聘平面服装“麻豆”的帖子。根据帖子上的介绍,这份工作事情不多、待遇优厚,小芳有点心动,就联系了发帖人。

发帖人自称打算开一家服装店,想聘请几个“麻豆”拍些照片放在网上进行宣传,小芳要做的事情,就是类似于“淘女郎”那样。于是,两人约好第二天见面细谈。

第二天,小芳姑娘见到了发帖人,是个小伙子,20岁出头,衣着时髦,谈吐得体,小芳对他第一印象不错。

两人就拍摄细节谈了一会后,小伙子说,要带小芳去服装店做个造型试试镜。两人于是来到体育场路上的一家服装店。

在店里,小伙子挑了几件衣服叫小芳换上。小芳接过衣服,顺手把手提包递给了小伙子,自己径直走进了更衣室。

当小芳换好衣服从更衣室出来时,小伙子不见了,小芳的包当然也被拿走了。小芳说包里的东西价值1万多元。

“麻豆”试衣服,包没了

这个小偷有盗窃癖

在随后的一个月时间里,杭州还有6位女“麻豆”遇到了同样的遭遇。最多的一位姑娘至少被偷了价值26000多元的东西,最少的也被偷了一部苹果iPhone4手机。都是小钱偷的。

很快,发帖的小伙子落网了。他姓钱,1988年出生,温州人。他的父母早年离异,是姑姑一直把他养大。他小学毕业后就跟着表哥一起做服装生意,经济收入不错,前段时间,家里人更是准备投资一笔钱帮他在杭州开家服装店。

虽然衣食无忧,但小钱却有盗窃的“癖好”。民警调查发现,小钱曾经多次因为偷东西被行政处罚。他也承认这一点。2009年,小钱还因为盗窃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

对父母深深的怨

不差钱,怎么还去偷钱?

小钱说,虽然他在物质上不缺钱,但是在精神上一直很“贫乏”。“我爸妈在我小时候就离婚了,我后来是跟着姑姑长大的。”小钱说,“爸妈的离婚对我很不公平。我最初偷东西,只是为了报复爸妈,希望他们能后悔把我送出去。”

听这么一说,民警分析,小钱之所以不断盗窃,就是想用盗窃时体会到的刺激来弥补缺少家庭关爱给他造成的心理创伤。

遗憾的是,小钱偷东西被抓后,他爸妈并没有因此现身。出面帮小钱打点各项事务的,还是把他抚养大的姑姑。

检察官说,虽然小钱的经历令人唏嘘,但他偷东西是事实,况且他属于从重处罚的累犯。

新闻延伸

偷窃癖是一种心理疾病

《东莞日报》2012年3月7日报道了一起类似的案例,不差钱的“煤二代”梁某因年轻时交友不慎,沾染了盗窃恶习,可是他偷着偷着就无法自拔,看到值钱的东西就想偷,完全不顾自己并不缺钱花的事实。梁某也因此多次被判刑,可仍旧无法改掉盗窃的癖好。

《新民晚报》也曾报道过一位六旬大妈,18年内曾4次因偷盗被羁。最近一次是2010年1月17日,金大妈看到一女子正蹲在地摊前挑选商品,上衣口袋内的皮夹露出了一半,金大妈禁不住伸手抽出了皮夹。这名女子当即发觉并叫了起来,金大妈扔下皮夹逃跑,终因体力不支被群众抓获。后经民警清点,皮夹内有1580元及女子的身份证、银行卡等物。她被判处拘役5个月,罚金1000元。

心理学家点评称,这样的盗窃行为是一种心理疾病表现,即所谓的“偷窃癖”。

据《东莞日报》采访分析,在心理学上,偷窃癖被称为“病理性偷窃”,属于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认为,针对不同盗窃犯,要了解其犯罪动机、作案手段等情况,心理医生才能评估其再犯的可能性,并做出适合的治疗方案,如果评估发现盗窃犯难以戒除“偷瘾”,只能通过公安机关实行重点监控,防止其再次犯罪。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拱检 记者 黄洪连  编辑:何鲁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