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里最忙的那群人叫邻里值班员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1-12-07 07:48   

杭州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的每幢居民楼里,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块牌子——“邻里值班室”。牌子上详细标注了负责该区域的值班员的住址、电话等信息。按照上面的信息去敲个门、打个电话,就能联系上他们,寻求到帮助。

最近,在省民政厅举办的浙江社区社会工作论坛上,这个杭城首创的“邻里值班室”被重点推介。

只用了一招,楼上每晚恼人的吱嘎声没了

“邻里值班室”的创意,是在居委会和居民小组之间建一个自治组织,让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实现基层民主。2009年9月,上羊市街社区第一个“邻里值班室”在金狮苑小区成立。

上羊市街社区目前共有12个“邻里值班室”、48个值班小组。每个值班室以300~400户居民为单位,安排3~4位值班员。值班员一般由退休党员、居民小组长、志愿者等热心居民自愿担任,值班长每季轮流,值班点就设立在居民家中。

值班员没有工资,但他们坚持每天24小时为居民服务。每有邻里纠纷,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第一时间介入调和,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值班员因此成为邻里最值得信赖的老娘舅。

家住袁井巷的赵卫娟退休后,加入“邻里值班室”,成为一名热心值班员。一天,袁井巷6幢的张大姐跑来反映情况:她家在三楼,每到晚上楼上都会传来很大的声响,还让不让人睡觉了?

赵卫娟跑去了解情况。4楼住着一对老夫妻,大伯80多岁,躺在床上,严重中风,生活无法自理,由70多岁的老伴马阿姨照料他的生活。

说起晚上为何会有那么大的声音?马阿姨也一脸无奈。“每天白天照顾老头子,一天忙下来也累得不行,到了晚上,睡得很死。”大伯无法说话,难受的时候他只能不停摇床,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这样才能吵醒老伴。

这情况跟张大姐一说,张大姐挺体谅的。但赵卫娟想,总不能长期这样,毕竟影响了邻居的正常生活。她开始做起马阿姨老两口的工作,先是劝他们搬到另一个小房间,但房间太小,不行。

后来,她又想出了一个点子,让马阿姨每天晚上睡觉时,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的右手和老伴的左手绑起来,大伯一有动静,马阿姨就能感知到。这个办法果然奏效,楼上每晚恼人的吱嘎声终于没了。

既是跑腿员,又是钥匙保管员,还是孩子接送员

邻里值班员,不只是一个称呼,更多的是做实事。从帮邻居收衣服、代接孩子、照看孤老,到协调庭改工程、自来水接入……处处可以看到值班员的身影。这些点点滴滴的事,都被值班员一一记在了本子上。

这本叫做“上羊市街社区邻里值班室值班记录本”的本子,详细记录了每次值班员处理的问题,包括日期、反映人、地址、联系电话、反映(受理)问题和处理结果,由每季轮值的值班长负责记录。

冯爱香是金狮苑小区本季的值班长,记录本现在到了她的手中。本子上记的都是琐事:3月21日,小区环卫工人在垃圾桶里捡到一张银行卡;9月5日,小区1幢居民反映楼道电费欠费停电,夜间出行不方便;11月14日,王大伯反映楼道安全门关不紧,变成了不安全门……

问题记下了,值班员还要尽力去解决。比如,把捡到的银行卡交给社区,请社区帮忙查找失主,最后发现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犯糊涂,把银行卡当垃圾扔了;欠费停电的,就挨家挨户去收费,值班员还跑腿帮忙缴费;安全门关不紧,就把整个小区跑一遍,把有相同问题的单元门挨个记录下来,让社区派人统一维修。

有些值班员,更是被居民“认定吃牢”了。在响水坝小区值班室,记者发现,有10余户居民把家中钥匙存放在这里,以备“不时之需”——退休教师张老师把钥匙送来,以备心脏病发时有人救助;居民郑师傅存放钥匙,也是希望值班员能帮忙处理家里的突发事件。“对我们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却解决了居民的大问题。”值班员蒋秀芬说。

蒋秀芬是响水坝小区的邻里值班员,她做得最多的事是接送小区里的孩子。小区里,不少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长没时间接,爷爷奶奶又住得远,这些孩子就交给了蒋秀芬来照顾。现在有8户居民这样“委托”,放心地把家中钥匙交给她。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系主任、教授马良点评:

社区参与是社区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动力,也是我们社区建设的目标和本质所在。居民群众的社区参与,对于社区健康发展有着长远意义。同时,社区参与也是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根本保障。

如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上羊市街社区的这个“邻里值班室”是最好的例子,既新颖,又务实。

第一,“邻里值班室”是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表现,是积极探索新型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有利于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二,社会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到基层社区的和谐。上羊市街社区通过“邻里值班室”的平台来推动社区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实现以社区为核心的邻里社会支持,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度。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编辑:罗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