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首席主播”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1-10-09 06:46   

 

老施在节目中

在一台便携式影碟播放器上接好低音炮音响,老施从黑色的随身包里取出一叠手写播出稿,从兜里摸出一副金边老花镜戴上,清了清嗓子,深吸一口气,对准麦克风,坐定。

“东林镇广播站,亲爱的父老乡亲,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早上9点20分,老施的标准湖州东林方言,从这间10平方米的播音室传出,在全镇23个行政村的286台广播中响起来。

71岁的施淼森大概算得上最高龄的“首席主播”了。从一名镇上的工业办会计,到全镇家喻户晓的主播,老施说,他的“广播生涯”才刚刚开始,但离自己的梦想已经越来越近。

拿起麦克风的退休会计

“今天,我同大学生村官小陆一起来给听众朋友们播送。”铁打的老施,流水的搭档,镇上十多位大学生村官轮流客串,每期换一位。一老一少坐在主播台前,画面颇有些俏皮。

节目安排在周二和周四,播出时间从早上9点20到9点40,每次短短二十分钟的节目,却让老施投入了所有的空闲时间,策划、采写、方言翻译、音乐选取、导播,全是他一人兼了。

前段时间,镇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老施立即联系采访了交管部门,做了一期交通安全知识普及节目。平日里,老施经常走进田间农舍,“水产养殖技术啊,道路问题啊,大家反映的我都会去找人回应,然后在节目里给大家做回馈和普及。”

节目内容费尽心思,技术上,老施更是紧跟步伐。

为了方便播送音乐,他自掏腰包买了个便携播放器,花了800多块钱。“歌曲安排都是有讲究的,大喜事当然要欢快的,之前播大学生村官的新闻,我就用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记者看见播放器旁边摆着一本手写的民歌大全,“摘抄这本小册子花了我差不多半个多月的时间,现在已经积攒了一千多首歌,每首都有详细的编号。”说起自己的“原始装备”,老施乐呵呵地笑,“年纪大了,只好用笨办法。”

电脑这个“新玩意儿”,老施用得还不熟练。为了干好主播这档活,他正加紧学用录音软件。他把大学生村官教给他的“教程”详细写在一张浅红色的卡纸上,随身携带。“前段时间,我已经学会了怎么用电脑录音了,周四的节目我就自己录了。”

多才多艺的“文艺老年”

爱文字,爱音乐,老施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文艺老年”。记者第一次见到他时,老施穿着浅色衬衫,蓝色牛仔裤,搭配灰色毛线开衫,里里外外都透着一股文艺范儿。

当然,所有“文艺老年”,都是从文艺青年走过来的。

1960年,19岁的老施高中毕业,“那时候镇上好不容易出个高中生,抢着要,镇里需要会计,我当上了,一当就当到退休。”

老施年轻的时候喜欢看书,写文章,国画、书法也是样样拿得起。由于热爱文艺,退休后,腰鼓队、镇上演出音乐、舞蹈编排,都留下老施的身影。今年1月,得知镇上要办广播站,需要一位熟悉当地方言的老者当主持人,老施二话没说,不计报酬主动请缨。

各村欢迎的“香饽饽”

从去年开始,湖州地区开始实施村村通广播工程,老施和他的小镇广播便应运而生。

湖州东林镇管辖23个行政村,拥有286台广播。虽然上岗还不到一年时间,但老施极具亲和力的播送方式,得到了听众们的认可,成了东林镇的“腕儿”。

“施老师,广播播完了啊,今天的新闻把新农村说得真好。”下了节目,一路陪老施步行穿过镇子,不断有人上前打招呼。

“现在年轻人出门的多,听广播的都是老人,同辈人嘛,我当然更了解他们,”问起为何自己那么“火”,老施如此解释。“其他地方也有自办节目,但办得像我们这么深入人心的可不多。”广播站站长表示。

“前些日子我去东华村,一个比我年纪还要大的老伯伯拉着我,要求节目里多播点越剧。”自那以后,越剧选段成了广播站自采节目的固定板块,老施说,要尽量满足村民们的要求。

全家人都支持老施当主播,唯独他最疼爱的孙女儿不知情。“她高三了,学习很忙,等她高考结束了再说。”老施是耽心孙女成了自己的粉丝耽误学习,“这个广播我要一直做下去呢,争取越做越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超  编辑:江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