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拾荒老人捐出五千元修桥建亭
网友担心他的生活,他说有困难补助,还能拾荒存钱,够了!
宁海县西店镇岭口村五市溪源头,200多年的阆风桥跨溪而过,500年树龄的枫杨树冲破河床斜着向上伸展,背后的碧云亭、阆风阁修葺一新。
76岁的拾荒老人舒德忠,静静地坐在桥头,满足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弯腰伸手将脚下的易拉罐丢进蛇皮袋里。
两年前,听说村里要修古亭、古桥,他捐出了捡破烂攒下的5000元钱。这两天,老人的故事在微博上转载感动了众多网友。
辛苦拾荒四五年攒下5000元
昨天,天气转凉,凌晨3点出门拾荒的时候,身上加了一件蓝布褂子。当地人说,这拾荒也有竞争的,去得晚了就被别人给抢了,所以老人很早出门。
走遍了村子的角角落落,中午,老人拖着满满一蛇皮袋“收成”回家。哥哥舒德宝炒了冬瓜、咸菜,舒德忠牙齿零落了胃口却特别好,一口气吃了三大碗饭。
舒德忠打了一辈子光棍,嫂子5年前去世后,兄弟俩就相依为命过活着。两人住在父亲留下的一栋清末民居里,泥地有些凹凸不平,房里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锅碗瓢盆凌乱地堆放着。哥哥腿脚不便,每天负责烧饭菜,空下来把弟弟捡来的废品整理分类,舒德忠则负责出门拾荒。
“以前每天可赚七八元钱,现在外地的拾荒人来了,拣得越来越少了。”下午舒德忠又出门去了,以前3点收工,现在有时晚上还要出去拾荒。
“他自己平时舍不得花钱,捐的5000元钱大概攒了四五年。”哥哥说。
“村里修桥修路有我的一份力”
舒德忠并不知外界发生了什么。他说:“我看着修好的老桥、亭子,心里乐啊!” 舒德忠说,之所以捐钱给村子里搞建设,是因为这是服务村民、造福后代的好事。
青石板铺就的阆风桥始建于清乾隆间,在当地极为少见,不但有参天的古木相掩映,更有南宋号称“阆风”的名士舒岳祥史迹为印衬。在舒德忠幼年时期,它还曾是岭口村来往新昌、奉化的交通要道,如今成了当地人心中的家乡象征。舒德忠还记得村民们在桥上乘凉夜聊的惬意时光。“这桥里头有我的一份力。”舒德忠看着桥上人来人往,心里美极了。
“我很感动,他捐的是一份信任。”大学生村官刘宋杰前几天把老人的故事发在了新浪微博上。8年前,舒德忠大病一场,村委会和镇里资助他治病,并时常抽空来探望他,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老人很感恩,他说钱要花在该花的地方。”
淳朴民风孕育无私心灵
在村委会书记舒庆华看来,舒德忠的义举并不仅仅是感恩。“他很朴实,集体观念很强。” 舒庆华回忆,30多年前,舒德忠是6大队生产队长,每天起早贪黑,比谁都辛苦,在他的带领下6大队生产业绩特别好。舒庆华当时所在的3大队还请他来指导分享经验呢。
村委会主任舒亚国则说,有一次看到有人想拿走一块属于村里的铁,舒德忠差点和人打了起来。平时拾荒的时候,还帮着村里捡垃圾。
“一个村有着舒德忠这样的人,背后又有怎样的精神?”大学生村官刘宋杰这两年来最深切的感受是,当地的民风淳朴。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修复村里的古亭、古桥,改变村容村貌,除了舒德忠,当地还有3户低保户也自发捐了500元。“这样有凝聚力的村庄真的不多见。”
舒德忠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网友关注的同时,也有人担心老人的生活。舒德忠却说,自己身体还好,可以继续拾荒慢慢存钱。另外,村里每月给他150元的补贴,够了。
这两天,舒德忠老人的故事在微博上转载感动了众多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