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病人留手机号码,常借钱给病人,诊治开药总是轻声细语耐心解释……
省立同德医院这位呼吸科专家赢得了患者的交口称赞
“我今年60岁了,去过那么多医院,见过那么多医生,就属她最热情最有耐心,对每个病人都很体贴。这么好的医生你们报社一定要表扬表扬啊!”老读者周先生一连两次打进了热线96068。
现如今,医生乱开“大处方”、病人一有问题就大闹等等医患关系不良的情形并不鲜见,是什么样的医生能让患者如此赞不绝口?
记者来到省立同德医院呼吸科,寻找医生柴秀娟。
柴秀娟,女,49岁,主任中医师,1985年7月毕业于浙江中医学院,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呼吸内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多次获得省科协、省卫生厅的科研奖项。
患者说:她是我见过的最热情最耐心的医生
打进热线的周先生详细讲述了自己找柴秀娟医生看病时的情形:
前段时间扁桃体发炎,喉咙痛得厉害,到××医院,医生开了些头孢类抗生素,可我连吃三天没什么效果。老婆和儿子都让我到省立同德医院找呼吸科主任中医师柴秀娟看她的专家门诊。他们都找她看过,都说她好。
找这位医生看病的病人特别多,我一直排队等着。
看呼吸科的很多都年纪大了,柴医生说话慢慢的,对每个人都非常和气。她接了个电话应该是一个病人打来的,因为我听见她在电话里说:“你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我下去给你看病好了。”后来,柴医生果真自己跑到一楼去给病人看了病。我虽然等在那里,但很服气的。
后来又来了一位年纪比我还大的老头子,掏出300块钱要还给柴医生。老头说过年前来找柴医生看病,付钱时发现钱不够,是找柴医生借了钱才付了药费,这次特意来还钱。柴医生自己根本都记不起来这事了。
边上很多都是她的老病人,大家都说柴医生态度好,想得周到,还总是把自己手机号码留给病人,遇到啥问题都可以打电话问她。
轮到我了,柴医生说,我这是内火旺引起的扁桃体发炎,不需要用抗生素的,开了黄连胶囊和清热灵。这个药方花了50多元,药开得很对症,我吃下去之后,很快就好了。
之前,我儿子也一直找这位柴医生看病,每次从医院回家都要叨叨说这个医生真好。儿子要是打电话过去咨询她,她从不会不耐烦。我儿子吞咽功能不好,她都记得,每次都要说“吃药时候小心,一颗一颗吃,不要把药片一把吞下去”。
记者目睹:她对每个病人都尽心尽力轻声细语
听完周先生的讲述后,记者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昨天上午,赶到了省立同德医院。
在省立同德医院呼吸科门诊,柴秀娟医生正在坐诊。找她看病的患者排了长长一串。
这是位新病人,柴医生从头向他解释病情。
接下来是位需要住院的病人,柴医生一个个电话打出去帮着联系住院床位等等事情。
去哪里做皮试,去哪里交费,哪些东西最好少吃,有些药吃了会有嗜睡的副作用所以千万不能开车……她对每一位病人都一一耐心交待着,一直是轻声细语。
“柴医生态度蛮好。我就认准了每次都找她。”一位候诊的大妈说,边上的人都点头。
没时间喝水,没时间上厕所,直到过了中午12点,柴医生送走上午最后一个病人,这才有时间歇一歇。
看到有人上前、听到“记者”两个字,她又是摇头又是摆手。“我有啥好采访的?”
呼吸科主任医师许先荣主任说:“柴秀娟是我们医院的省级中青年名中医,她对病人态度一向很好,很多病人专门找她。我们上午看病是8 点开始,她每天7点半就开始看了。”
呼吸科护士长郑云说起这位医生直竖大拇指。“她对病人很有爱心、很热心。看门诊的时候,遇到一些病人经济状况不好,她经常自己掏钱支援病人;在病房,只要病人一叫,她就立刻跑过去,比家属还着急,有时候病人自己想不到的事情她都帮着想到了。”
对话柴秀娟:做医生,“仁心”比“仁术”更重要
努力沟通后,柴医生勉强接受了采访。
“其实我只是努力做好一个医生的本分。医务工作和其他工作不一样,如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不能把病人当作自己的朋友、自己的亲人,是很难做一个好医生的。”年近五十的柴医生说起这话很诚恳。
对医生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病人,她觉得理所应当。“难道别的医生都不愿意把手机号码告诉病人吗?”她睁大了眼睛反问我。
“如果你处在我的位置,你肯定也会这么做。我的病人很多都是中老年人,都是老慢支、哮喘什么的,有些人病情还是比较重的。他们在服药过程中很需要医生的指导。其实病人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愿意麻烦医生。”
“医生和病人的沟通很重要。有些医生可能处置的是对的,但是不愿意或者懒得和病人多费口舌解释,病人心里说不定就会犯嘀咕了。我经常对年轻医生说,和病人沟通是要讲究技巧的,你把他最坏可能出现的情况告诉他,病人心里有了底,就不慌了。”
因为常遇到一些经济困难医药费不够的病人,柴医生身边常备着1000元钱,可以随时帮助病人。她一直强调自己很幸运:“我遇到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挺好的,也很感恩。我挺享受做医生的感觉:一个人愁眉苦脸过来找你,过几天眉飞色舞又来了,那种心情真的是什么都比不上的。”
“到了我这个年龄,大多数医生的态度都挺好的,因为对人生的感悟不一样了。我越来越觉得,病人很不容易。很多时候,医生只不过多叮嘱一句,病人可以少跑很多冤枉路。年轻时候,在学校里老师讲‘仁心仁术’,那时候还没有体会。我现在工作这么多年,觉得仁心比仁术重要,医术再高,对待病人没有怜悯心,不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病人也很难接受,也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